□将用工多、附加值低的制造环节转移,让设计和营销两端雄踞绍兴,这是我们的出路
□纺织产业大规模转移,也许还需三年左右时间,需要政策鼓励
最近,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成为了纺织服装业界和政府部门以及专业人士热议的主题,其缘由始于“用工荒”和不断上涨的各种原材料价格。
纺织大县面临综合压力
纺织业是绍兴县的主导产业,而且外向度极高,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春节后遭遇“用工荒”的也主要是纺织企业。对此,对于这次春节后出现的“用工荒”,众多专家都认为,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荒”,以后将成为一种常态,而且可能一年比一年严重,需要有一个长久之计来化解。
柯北“怡创印染”老总钱淼根告诉记者,随着中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各种人才和劳动资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此外,从去年年底各种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不同程度上涨,让绍兴纺织服装企业“雪上加霜”,以常用的75D/36FPOY丝为例,3月22日浙江远东产的涨到11450元一吨,1月4日才10600元,而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也显示,从1月初至今,五大类纺织原料的价格指数有4类处于上升通道,上涨的生产成本无法向下游转移,让一些企业家感叹真的“无利可图”了。与此同时,浙江省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近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又让绍兴众多的外向型企业和外贸公司感受到了接单压力。
向中西部转移成为大趋势
相比沿海,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原材料资源,发展纺织产业的优势比较明显。有资料显示,近年来,纺织业向中西部挺进的态势早已隐现。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和22.1%,高于全国4.8%的增速,东部地区则同比下降了5%。今年2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必将加快纺织业的西进步伐。
在产业西进中,我县的纺织业其实已经有了先行的成功者。今年春节前,越隆控股集团在安徽望江投资的年产6万吨粘胶项目顺利投产,连同一家8万锭的纱厂,总用工1200多人,同样是1000多元的月工资,至今不但不愁用工,还出现托关系想进厂工作的现象。
越隆集团的有关人员认为,这个项目尤其是纱厂项目如果放在绍兴,一样会受到“用工荒”的影响,造成开工不足,而处在中部地区的望江,企业的薪资压力和用工问题都迎刃而解。
钱淼根告诉记者,沿海地区居高的生活成本,让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打工者一年下来,甚少积蓄,差不多的收入在家门口工作生活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随着中西部的不断发展,外出打工的必定越来越少,沿海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工薪、改善福利来吸引,居高的生活成本最终由实体经济所承担,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必定成为趋势。
绍兴该转移什么留下什么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说,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诱因是沿海产业的成本升高,包括原料、能源、用工、环保压力等等,但“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转移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升级型”的转移,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纺织业是绍兴县的母亲产业,也是主导产业,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历史潮流前,我们该转移什么,留下什么?
一位纺织技术专家曾告诉记者,在纺织品的生产流程中,技术含量高、劳动用工少的除了产品设计,再就是印染后处理了。按照这位专家的观点,绍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印染+市场”纺织业发展重点,与国家倡导的“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内涵不谋而合。
打造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创意中心的提出,轻纺市场的国有控股、市场升级改造、创意大厦和科创大厦的建设投运、知名设计师的引进落户……主动放弃劳动用工多,附加值低的产业链环节,大力发展设计和销售的“微笑曲线”两端,只要这样,“用工荒”就能成为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华联服装”老总近日表示,今年将把服装厂转移到江西,在绍兴只留下设计和销售。
转移还需要政策激励
“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目前还仅限于企业行为,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对纺织产业转移现状给出了客观评价。他表示,“迁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单指企业整体搬迁到中西部,而广义上则包括企业在中西部的新增投资。
魏后凯表示,产业转移事实上是一种客观现象,而政府主要起的是推动和引导作用,行为主体还是企业。有学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这股纺织企业西进潮流的规模还没有足够大,纺织产业向内地转移大动作的真正实现,也许还需要3年的时间。
绍兴市社科院的一位人士认为,就目前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而言,短期内受益的将是中西部地区,受损的是沿海地区,这就需要国家有一定的政策激励。但通过梯度转移,西部和东部纺织产业实现双双升级,这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此,从长远方面看,这必将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