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回暖,纺织行业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但近期,棉花、化纤等纺织原料价格高企不下,以及国家调整电价,再次给泉州纺织品企业带来了考验。
业内人士称,产业链下游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突如其来的原料价格疯涨,很可能会将部分纺企重新推入谷底。目前,过快上涨的原料价格很难向下游传导,整个纺织产业链的风险正不断积聚。
原料价格“普涨”
泉州发达的纺织业一直对棉纱有相对较高的需求,而福建不是我国的产棉区,以往织造企业所需棉纱基本靠向外省购买。一家纺织厂负责人蔡先生说:“泉州市场绝大部分棉纱均从外地调入,一般以使用新疆棉花为主。”
近期,化纤、棉花等纺织原料市场出现了一波争先恐后的疯涨行情,以涤纶为代表的化纤每吨上涨了约1500元,棉花等纺织原料每吨上涨了两三千元,幅度之大让下游企业措手不及。
“最便宜的涤纶每吨都涨了1500元。”蔡先生介绍,从去年9月起,涤纶价格就直蹿而上,部分高档涤纶丝的价格涨幅高达数千元。
据了解,涤纶是合成纤维的一种,大量用于制造衣着面料。在油价上涨推动和供应缺口增加的带动下,涤纶价格到去年第四季度就大幅上涨,目前基本在11000元/吨-18000元/吨之间。
此外,在各类纺织品原材料中,棉花的涨幅也高达20%。蔡先生介绍,去年9月初以来,受棉花减产及纺织品企业开工率环比回升等因素影响,棉花价格从1.3万元/吨上涨到最高的1.57万元/吨。
纺企成本大增
不仅棉花、化纤等纺织原料涨价,电、煤炭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居高不下。
据了解,目前煤炭价格进入上升通道,秦皇岛港交易中心发热量5500大卡的山西优混煤炭交易价格已上涨,染料、助剂也出现波动,原油价格上涨、非民用电价每千瓦时平均提高2.8分……多种迹象预示纺织业即将面临生产成本加大的压力。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下半年,纺织行业开始回暖,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结束,订单多数是短单,而且欧美等国家还提高了贸易壁垒,检测标准提高了,检测费也要自己出,相应的成本也增加了,订单的价格也涨不上去。他说:“这次调整电价,公司每个月要多付5万元。”
业内人士介绍,按照正常情况计算,在泉州生产1米布料要0.75千瓦时电,提价后,每米布的成本就多了2分多。而按纺织企业生产一吨纱一般耗电1300千瓦时,按电价每千瓦时提高2.8分钱计算,每吨纱增加的成本为36.4元,一家生产规模5万锭的纺织企业平均月产纱1000吨,以此计算,每月将因此增加成本36400元。
难向下游传导
如果说,棉价上涨对纺织企业是首当其冲的话,那么对服装企业的影响则就相对间接了,因为纺织企业已经替他们消化掉了一部分压力。
“目前,我还没听说哪个厂家因为棉价上涨而提高定价呢。”泉州一服装企业营销总监李先生说,对聪明的厂家而言,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是很多时,一般不会随便提高定价,因为主导服装定价的往往是品牌定位。
福建柒牌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不会对公司旗下男装进行调价,一件冬装的价格在五六百元之间,品牌定位决定价格,原料因素在定价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除非其成本大幅波动。
“即使调价,也只是微调,消费者很难感觉到。”另一服装企业负责人许先生说,至少到目前为止,面料的价格涨幅不是很大,所以他们也没必要去动服装成品的价格。
产业链风险聚集过快上涨的原料价格很难向下游传导,这样一来,整个纺织产业链的风险不断积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原料涨价、电价上调、运输及用工成本增长等因素影响,纺织企业两极分化正在加剧。
业界资深人士表示,虽然目前纱、布等中间产品的价格也被推高,但是终端的服装等产品的价格仍受制于国际市场,产业链成本传递最终能否顺利完成,后市仍充满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
“应该说,纺织行业仍处于缓慢复苏过程中,阶段性的需求增加或许还将持续,但这并不是本质上健康的恢复,充其量只是试探性从谷底向上张望。这次突如其来的原料价格疯涨,很可能会将部分纺企重新推入谷底。”他提醒说。
泉州一证券分析师认为,下游纺织品提价困难,产品售价远跟不上原料价格上涨的步伐,从去年全年的情况看,国际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牢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纺织企业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
业界看法
用提升附加值解压
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点点吃掉下游纺织品企业微薄的利润。无奈之下,中小纺织品企业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调高产品价格来释放压力。
“再不涨价就得亏钱了。”泉州一家织造企业负责人介绍,原材料每吨涨1500元,即每公斤涨1.5元,每条裤子布料批发价至少得涨3元。
“虽然有对面料的价格进行调涨,但由于近年来纺织服装业在出口受困的情况下普遍不景气,所以我们的价格也不敢提得太高。”这位负责人说。
不少企业表示,目前纺织业形势仍不乐观,除非集体行动,否则涨价转嫁成本对单个企业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纺织品的价格瓶颈,以及可见、不可见的困难,加大创新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是最好的“法宝”。
专家认为,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目标,需要开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后产品都会向节能方面设计和制造。他说:“只能在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多做一些高档次的产品。这样一来,利润空间相对大一些,可以抵消部分成本上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