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典
状元坊
戏服
清中后期粤剧戏服制作艺人参照京、湘、昆、沪等地方剧种的戏服所长,融合了粤绣的绒绣、线绣、盘金银线、珠绣、亮片等技法,再加上钉金、钉珠等艺术特色,形成了独具岭南风格的戏服。坐落人民南路段的状元坊,原名通泰里,有700多年历史,清中叶时聚集了大批加工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状元坊戏服厂建于民国初期,“文革”初停产,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
“一龙一凤,高足有3米余,这就是‘虎度门’!”兰姐自豪地介绍。佛山祖庙万福台修复完成,500年老戏台出将入相的两扇虎度门门帘新鲜出炉,农历年前就要交货到佛山。状元坊戏服厂的两个大脑,兰姐、华姐,一个看经营一个管手工,在式微的旧行当中为这单大生意而兴奋。
30年手艺暂未有传人
董惠兰略胖的身材和灿烂的笑颜给记者的第一感觉便是,她很开朗。
看着红红火火的小车间,记者问:“过年前很多订单吧?”
“农历年上半年是淡季,下半年是旺季,过了正月,基本就没生意了。”兰姐这样说着,脸上却没有愁容,反而边笑边问记者:“问问你,中国人最厉害是什么?哈哈……老翻(翻版)啊嘛!”她说,成本近千元的戏服,外面一些门店只卖几百块,“设计、手艺先不说,用料肯定都不是好料,但外行看不懂”。
董惠兰1980年中学毕业,便开始在家附近的状元坊戏服厂做学徒。自小看着手工业者穿珠子、刺绣、裁缝、打金长大,这一切对她并不陌生,“那时候就是想着做这些行业能赚钱生活”。兰姐跟过很多行内的老师傅,除了很有名气的黄庆秋,“还有广绣师傅许织光啦、七叔公啦、翠妹啦”。1994年,董惠兰毅然接起正在没落的戏服厂老摊子。到现在,她还未到50岁,但几成业界泰斗了。可真正能传承手艺的徒弟,她说“还没有”。
粤剧戏服最有创新精神
“粤剧戏服与京剧戏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记者摸着精致的刺绣问道。
“当然,广绣是粤剧戏服的根,而服装的开放式变化更是其他剧种没有的。”兰姐张开一件小姐衣说,“你看,这是有肩膀位的,有点像时装的剪裁,北方的戏服绝对没有,都是从领位直到手袖一块而成。旧剪裁,戏服腋下的位置肯定会因绸布折叠而鼓起一泡,时下的年轻花旦们当然不悦,所以逐渐就改良成类似时装的剪裁。”
“在佛山的粤剧博物馆里头,有一件解放前后的老戏服,已经在戏服上装灯泡以加强效果了,你说粤剧戏服的创新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华姐的介绍。华姐原来是佛山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元老级人物,5年前与兰姐相识于展览当中,遂成好友,退休后被邀来做了戏服厂的经理。
目前兰姐已经移民美国,不过,她在华人圈里没闲着,“很多华人都是老广,唱粤曲很多,识货的也不少,市场不错,而且,那边的人更需要感受中国文化的归属感”。
董惠兰
未到50岁的她几已成粤剧戏服界泰斗。可惜的是目前她仍未有传人。
艺术语录
做粤剧戏服,先要画图纸,以前啊,剪裁好的布料下垫上复写纸,再垫布料再垫复写纸,最多时候要四五层;在第一层油纸上作图,用很大的手力,否则复写纸透不过去。然后绣花、浆烫,再次剪裁成型。
新年祝愿
“狮威虎壮,体健心安,新年好”特意制作的贺卡已经付印,状元坊戏服厂对广州人的新年祝福也和其他客户一样身体健康是第一要素。另外对新年的展望,兰姐直白地说,现在什么都说“申遗”,希望政府真真正正做实事,扶持一下传统行业,而不是抛抛概念、贴贴金。
寻宝指引
清中后期,状元坊便是手工业者集聚之地。上世纪90年代初,状元坊成了广州第一条文具街。离状元坊不远就是上九路和长寿路,上下九不用多说,而长寿路到目前还是广州最集中的私人打金铺集聚地点,每到春节开年,少不了有连场舞狮采青,正好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