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石油公司成品油库存连续第三个月出现上涨,炼油实际产能过剩或许开始真正来临。
牵动市场神经的成品油供需平衡,正在发生着逆转。
最新市场消息显示,两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1月份汽油、柴油、煤油库存再度出现上涨,环比升幅为3%。与此同时,两大公司的成品油销售跌至1850万吨,环比下降了6%。
这已经是两大公司成品油库存连续第三个月出现上涨。对一度缺油严重的中国成品油市场来讲,这是极少见的。这也预示着成品油市场正在由此前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炼油实际产能过剩或许开始真正来临。
不过,对消费者来讲“过剩”却是一个好消息。依照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油价将在22个工作日的周期内参照国际油价波动,但是销售企业却可以在不超过最高限价的基础上自由定价。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几大巨头为抢占市场,将不得不竞相让利销售,难得一见的成品油“价格战”将会成为司空见惯的市场现象。
当然,1月份的库存上升,跟传统的冬季用油低谷有一定关系,但供应“过剩”却已经成为趋势。中国石油(12.75,-0.17,-1.32%)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成品油市场早在2008年10月份开始,就由往年的供小于求步入供过于求阶段。2009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为2.21亿吨,产量2.27亿吨左右,实际过剩产能近600万吨。
成品油“过剩”的来临,消费需求的增速放缓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尤其表现在柴油消费上。1月份,两大公司柴油销售环比下降了11%。2009年全年,国内柴油表观消费量为1.3859亿吨,同比2008年下跌了0.2%,这是继1998年之后的11年来,柴油消费首度出现负增长。
中石油、中石化近年来在炼油扩张上带来的产能迅速释放,则是造成“过剩”的更加重要的原因。2009年,共建成有广东惠州、福建、独山子、天津等大型炼油装置,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年,炼油能力增至4.83亿吨/年。目前,中国已经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炼油国。
在今后几年,炼油产能建设并不会出现放缓的局面。按照规划,2011年中国将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区建成3到4个2000万吨级炼油项目,2013年全国将形成20个以上千万吨级炼油基地。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戴家权研究预计,按在建和计划项目计算,中国总的炼油能力在2015年将达到7.5亿吨。预计未来五年石油需求平均增长4.9%,2015年的需求量将达到5.3亿吨左右。这意味着届时炼油产能将出现约2.2亿吨的过剩。
即使如此,目前还看不到中石油、中石化的炼能扩张出现放缓的迹象。中石化宣布,在2010年要将炼油能力由此前的1.9亿吨增至2.2亿吨;中石油则规划,将在2015年把总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增加到2.4亿吨/年,同时乙烯生产能力将增加一倍多达到700万吨/年。
如果这些规划得以实现,中国成品油供应出现严重过剩几乎将成定局。这意味着,炼油极可能会成为继钢铁、水泥之后下一个陷入过剩危机的行业。今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的成品油库存水平居高不下,也将成为一种常态。刚刚在2009年借由成品油价格改革而“翻身”盈利的炼油板块,很可能会由于油品销售不畅、低开工率而再度成为拖累公司业绩的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