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出厂价约1000元的服装,经过道道环节进入大商场后,“摇身一变”身价倍涨,卖到2500多元。针对商品价格虚高问题,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呼吁:莫让大商场成为流通链条末端的“价格高地”。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内一西装品牌的河北省总代理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后,为拉动内需,他们一套服装的出厂价降到了1000元左右,为进入石家庄一家大型商场销售,要交30%的进店管理费,再加上运输等各环节的成本,以及打理各种关系的花销,最后这套服装在商场里卖到2500多元。“由于流通环节多,还要营销,运输费、商场租金、宣传推介费……层层加码导致成本不断增加,再加上各个环节的利润,使价格直线上升,最后还是消费者埋单。”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常记商场总经理常玉珍说,越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流通企业越要讲信誉,讲服务质量。商家和流通企业要互相理解,共渡难关,给老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信赖。要规范从生产商到代理商再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环节,大商场不应成为拉动内需的“肠梗阻”。
“要让百姓花钱花得舒心,必须改变大商场内商品价格畸高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六安市副市长耿学梅建议,可从生产、流通和销售各环节做出努力。一是生产企业要多生产品种多样、物美价廉的商品。二是减少流通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成本。可以发展网购,大商场间还可以进行联购,以降低运输、仓储等成本,减少批发环节。三是国家要专项治理商业贿赂。四是引导百姓改变消费习惯,多选择电子商务等成本低的购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