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商局14日公布,“3·15”前夕工商部门对进口品牌服装质量抽检结果不容乐观,近六成抽检服装不合格,其中包括范思哲(Versace)、爱马仕(Hermes)等多个顶级大牌。(《东方早报》 3月15日)
这消息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可谓“弹眼落睛”。笔者仔细地查看了浙江省工商局网站上公布的详细资料,发现一半的不合格是使用说明(标签)不合格,表现为:耐久性洗唛上缺项,水洗图表不正确等。客观地说,这不算大毛病。大一点的毛病是纤维含量不合格。最大的毛病是安全指标不达标,但48件不合格产品中,仅pH值不合格2件,甲醛含量超标1件。
当然一直对国际大牌青睐有加的很多消费者会疑惑,国际大牌怎么了?其实时尚奢侈品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高质量的代名词。这是它们的整条供应链的设计决定。
随着时尚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供应链的发展,时尚产品市场竞争已从品牌、销售方面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时尚奢侈品行业来说,奢侈品形象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生产的规模效应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奢侈品行业带来收益。
为了降低本国高昂的生产制造费用,又增加生产能力,时尚奢侈品集团一般有以下3种选择: 一是License(特许经营)。这种方式适用于在那些短期内奢侈品集团无法进行直接控制的国家和地区。二是OEM(编注:俗称“贴牌”生产)。主要选择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公司,为自己生产加工产品,再全部买下,供应全球或部分国家、地区的销售。三是开设新的生产工厂。选择合适的第三世界国家开设自己的生产工厂,自己掌握整条供应链。
这三种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公司或者相同的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采取第三种方法的公司往往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但是越来越多的时尚奢侈品公司开始采用第三种方法。
考虑到低廉的劳动成本、材料成本以及应对规模越来越大的非洲、亚太市场,在非洲、亚洲开设工厂成为许多时尚奢侈品的首选。以中国为例,有以下优势:一是劳动成本,二是原材料成本,三是市场开拓。
在中国的确可以采购到比欧洲廉价的原材料,但是为生产时尚奢侈品服务,直接后果就是批量小,时间紧,要求高。给供应商的开发时间很短,而且许多供货只有几批,而对于消费者推崇的“限量版”的产品,往往只生产一批,供应商不可能在多次反复生产的过程中改进工艺,不断学习。并且供货商在缺乏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很难获得充分的利润。这些原材料供应商和时尚奢侈品公司建立商业往来的最终目的是增加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把带有时尚奢侈品公司LOGO的样品陈列在其公司的展示柜里,在与其他客户洽谈时展示其实力。对于这样的合作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加以协调,毕竟供货商的前提是盈利。而且正是因为时尚奢侈品公司的产品批量小,时间紧,要求高,中国工厂一般对于一件材料只开发一家供货商,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很难调整。因此会出现有些时候中国工厂“被供货商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如果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只要不是致命的,工厂出于按时供货的想法,必然会进行“挑拣使用”,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挑了一遍不够数,再挑第二遍,直至选出必需的数量满足基本的供货要求为止。中国的工厂是这样,印度、罗马尼亚、埃及、孟加拉国、毛里求斯、越南(浙江省工商局检出的不合格衣服的产地)大概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再奢求什么高质量,无异于痴人说梦。
时尚奢侈品行业与大众消费品企业有许多不同。在供应链的要求方面,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位的不是节约成本,而是保证服务——把商品及时送到消费者的手中才是第一位的。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成本的损失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可能影响市场供应,那是整条供应链部门无法承受的。他们无法向市场部、销售部乃至大老板交代。
而许多欧美、日本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时尚奢侈品行业的这种情况,一般都了解哪些牌子的哪些产品是时尚奢侈品,其产品就是时尚,不是高质量的,哪些牌子的哪些产品是“经典”奢侈品,不随时尚而变,但是质量相对高很多。
而中国的许多消费者(甚至包括不少政府部门),接触这些牌子的时间不长,一厢情愿地认为大牌就等于高质量。其实一直讲究高质量、精细化的丰田汽车都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衣服裤子上面有点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