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其影响还在不断显现并有加强的趋势。纺织服装业究竟如何应对?行业的终端环节——服装销售市场又是如何反应的?
行业里受“袭击”的首当其冲是外贸企业,在出口不利的情形下,不少企业转做内销。东莞市浩亨服装有限公司旗下品牌G.I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内销市场也不是说做就能做好的,面对老百姓收紧的“腰包”,怎样才能打动他们呢?这是商场刮起打折促销风的直接动因,也是尾货热潮兴起的市场背景;
促进销售也是众多企业、品牌代理商们要生存下去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渠道的核心人群——总代理们也在积极思考、各出奇招。
总的看来,“寒冬”固然冷,甚至温度直逼摄氏0*C,但我们也要看到,0*C其实有双向的指示含义——结冰或者解冻。你是消极等待被“冰冻”,还是主动升温来“解冻”?从企业、代理商到商场、尾货市场,大家都在试图破解服装销售的瓶颈,迎接雪融冰消的春天。
外销企业转型备战“新战场”
近日,东莞市浩亨服装有限公司旗下品牌G.I宣布正式进入国内市场,这标志着浩亨服装有限公司完成快速转型。在欧美市场疲软、需求骤减的大背景下,外贸型企业纷纷寻求新的突围之路。从做外销转到以品牌做国内市场,这种现象已成为一种潮流。
浩亨快速转型
东莞市浩亨服装有限公司以前一直以出口服装为主,国外市场包括美国、澳洲、印尼、迪拜、新加坡、泰国、越南等。长期以来,浩亨还为巴黎服装批发商提供产品,这些产品最后流入欧洲51个国家的时装店,然而今年以来,来自巴黎的订单减少了三分之二。另外,从今年5月份起,一些与浩亨合作了8年的美国、澳大利亚客户纷纷表示,将结束与浩亨的合作。“今年冬季和明年春季的国外订单,简直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转”,浩亨总经理郑健培说。
在出口业绩大幅下滑的重压之下,浩亨决定转向国内市场,以自己的中高档男装品牌G.I来开拓。G.I品牌明确定位为面向“咖啡文化”消费圈的时尚男装,主流消费人群定位在25~35岁之间,产品定位为中高档的小资、中产阶层的主流消费品,具体定价将依据市场行情与消费指数,紧贴小资、中产阶层的消费水平。计划到2009年底,G.I全国加盟店达到500家。研究需求、带动开发、满足市场,这就是浩亨经营的核心。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名牌推进委员会副秘书长蒋建业认为,像浩亨这样长期为国外品牌做贴牌生产的企业,从技术上讲,完全可以生产出与国外著名品牌的产品质量不相上下的服装,而其产品售价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约三分之一。“国家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出口主导型企业转内销市场提供了良机。与其为洋品牌做嫁衣,赚一点可怜的加工费,何不借鉴洋品牌的营销手段,依据本民族文化和消费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
给国内品牌支招
对于许多转型做内销的服装企业来说,蒋建业认为,品牌要想走得远、走得好,就要借鉴曾经在国外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把这种新的理念应用到国内市场当中。另外,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市场也不会有太大萎缩。
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现代的品牌商要做到五大要素的整合运用才有出路,即:品牌、知识产权、标准、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只有把五个要素紧密捆绑起来,做到“立体经营模式”为品牌保驾护航,才能真正把品牌做好、好大。
当然,除了品牌修炼好内功外,本土市场的品牌保护也是重要的。比如,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常常会遭遇一些非技术的障碍,郑健培形容它“撞上以后觉得痛,但你事先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还会撞到,而且不知道怎么能不被撞”。
对于这种现象,蒋建业称之为“软壁垒”。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对自己的市场进行保护。“发达国家先对自己的市场包了层‘保护膜’后才‘对外开放’的,而中国几乎没有设置正当的门槛来保护自己的市场。这方面我们也应该加强。”
在企业修炼好内功的同时,再加上市场这个有利土壤,品牌这棵“种子”才能够茁壮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