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太平商场5楼的外贸商品专营店正式开业,虽然是工作日,仍然有不少市民赶来“淘宝”。抢购之余,不少关注时事的消费者也有点“小疑惑”,今年年初外贸形势明明转好了,1—2月南京市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大幅增长,为啥外贸企业还这么积极来做内贸呢?带着疑问,进行了采访,还原数字背后,当前真实的外贸现状。
订单接踵而至,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利润
今年以来,纺织服装企业确实接到了订单,而且单子多得都没法排,超过了产能,但这种繁荣,很可能是一种“假象”,很可能一年忙到头,没有钱赚——昨天,一家家纺企业的老总显得忧心忡忡。
为什么没钱赚?原因有好几个。他先回顾去年,去年虽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出口额大幅下滑,但是由于去年接单之后,原材料价格一路下滑,到年底一盘点,利润率居然比往年还高一些。
可是今年的情形恰恰相反。压抑了一年的国际买家,在今年年初“购买欲”爆发,频频下单。“饿”了一年的外贸企业自然是来者不拒,哪怕明知产能不够,也先接下单子,之后再想办法买机器,招聘工人。赶工的后果,直接导致“用工荒”,人力成本直线上升,今年以来部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3%左右。
这位负责人说,原材料涨价也困扰着大家。今年随着经济回暖,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以纺织服装业为例,面料辅料都在涨价,棉花最近几乎一天一个价,测算下来原料综合成本同比上升了7%。另外,海运费用也上升了2%—3%。让外贸企业特别不安的,还有汇率的变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每一次上调,都可能“剥”企业一层皮。
“1月份谈好的一个价格,按照当时的原料价格生产可能还挣钱,可是过两个月,原料价格一涨,很可能就把利润涨没了。如果说去年大家心里还有底,反正全球经济都‘危机’,蛰伏一会算了。而今年的情况太复杂了,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走一步看一步。”他说。
多数外贸企业想做内贸生意,有的开始尝试
南京墨中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卓石平最近遇到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她说:“最近外贸确实在回暖,但是这种回暖的背后是‘千军万马’抢订单。今年一个老客户让我们制作一批简易帐篷,我们报价6个美金一顶。这个时候,半路杀出一家企业,报价1个美金。竞争我们欢迎,但是1个美金怎么可能做出质量符合标准的帐篷,这不是扰乱市场吗?与其这样盲目拼价格,还不如换条路走走。”
卓石平告诉记者,去年在太平商场试水内贸的这一年,外贸企业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伙意识到,如果外贸企业依旧90%的业务是出口,再来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真的就完蛋了。而从利益分配上来看,中外贸易往来中,中国的外贸企业一直在“吃亏”,一件漂漂亮亮的产品从国内工厂下线,运到国外,对方只是上个牌子,就可以上柜了。100元的产品,外国人赚99元,中国人赚1元,换谁都会心情不爽。没有自己的品牌,外贸企业就像“搬家公司”,忙来忙去,赚取微薄的利润。
她认为,“外贸企业不做内贸,内贸企业不碰外销”的陈规,早就是“老皇历”了。国际经济都一体化了,内外贸也不用分那么清楚,到国际上看看,发达国家从来没分过内贸、外贸。再说,外贸企业做内贸,也是符合国家政策引导方向的。如今,95%的外贸企业想做“家门口”的生意,只是不晓得怎么做。现在,太平商场给了一个成本低廉的“试水”平台,外贸企业珍惜这种机遇,希望把“进商场销售”视作拓宽业务渠道、熟悉国内市场、打造自有品牌的契机。增强了实力,未来中国的产品,才能顺顺当当挂着自己的牌子,卖到国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