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今年3 月出现了72 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逆差,自2004 年5 月以来尚属首次。贸易顺差相对于名义经济总量的趋势性下降从2007 年底就已开始,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在未来还会延续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认为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已经进入了贸易逆差的时代。
3 月的贸易顺差受到了很多短期扰动因素的影响,例如媒体报道的3 月上旬出口货物量因春节假期有所减少,大额进口订单在3 月份结算的可能影响等。但如果剔除月度波动的影响,综合1 季度数据来看,尽管出口增长出现一定的恢复,然而进口的回升要迅猛地多。从细项数据来看,这似乎主要得益于汽车和飞机等产品进口量的明显加速,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显著上升。
从这一角度来看,并进一步考虑到中国的内需和国外经济体的恢复前景,我们相信中国进口增长最快的时候正在过去,2 季度的进口增长可能会回落至48%左右;与此同时,2 季度的出口将继续小幅回升的态势,增速约31%。这样,中国恢复贸易盈余的状态应该指日可待。
我们在4 月8 日成都2 季度策略会上,重点讨论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短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特别是在年初民工荒的背景下,目前的猪肉市场已初现过度宰杀的苗头。但需要说明的是,看起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低端制造业的影响也正在显现。
受益于机电等产品出口的恢复,近期中国出口增速在逐步回升,但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却出现明显的回落,如,服装,纺织纱线,箱包,鞋类等产品。与此同时,纺织用的合成纤维、纱线等产品的进口量也出现了一定的放缓。从草根层面反馈的情况来看,尽管这一局面的出现可能与棉花、氨纶等原材料价格上升有关,但看起来与用工紧张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一趋势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