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届广交会一期即将闭幕。记者昨日(18日)走访发现,随着成交形势不断向好,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三率两价”(汇率、利率、出口退税率和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老问题又卷土重来。
今年以来,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加息预期升温,企业担心外经贸政策重新调整,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论更是从未停歇。
而这次,涨价成为广交会上机电企业的不二选择。
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一片“涨”声
据机电商会统计,本届广交会机电企业现场成交价格普遍上涨5%-10%,个别上涨达30%。
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企业反映的首要原因。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包括铜、铁、铝、煤炭、矿石等多种重要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带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记者走访多家不同行业企业发现,建材、机械、五金工具、电子及家电等我国重要机电产品出口商均深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困扰。
生产低压电器、建筑用配件的华立科技负责人表示,该企业今年一季度仅铁一项,成本就上涨了30%。
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形成了价格上涨压力。
浙江汽车用品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其会员企业用工成本普遍增长20%—30%。
创新产品才能把握价格话语权
尽管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但人民币升值预期仍然是外贸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不少企业均把汇率变动也纳入成本价格因素,比如在出口合同中对汇率做出约定,如果在交货周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超过3%,双方就将重新调整合同价格。
湛江鸿智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亚养在一个月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对人民币升值预计在5%左右,到本届广交会开幕前,该企业将预期调整成了3%。综合各项因素,产品价格上调了5%左右。
事实上,上几届广交会正值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时,“涨与不涨”就是最考验外贸企业的一道难题。涨,怕好不容易觅来的客户流失,不涨吧,亏本买卖肯定做不长。那现在形势好转了,客商的价格承受力是不是增强了呢?
“不管是危机期间还是危机后,做生意的本质没有变,归根到底还是核心竞争力。”一名外经贸人士分析道,那些技术含量低、取代性又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客商在越南、印度等地可以找到质量同等、价格更加低廉的替代品,那么中国企业提价,必然会流失客户。但假如中国企业能牢牢把握住核心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价格话语权必然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