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价格上涨更多将呈现恢复性和结构性特征。基于此,在应对通胀压力的政策选择上,既要着眼于宏观经济政策,也要着眼于结构性政策
2010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将更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受其影响,我国今年的通胀走势既有向上推动的因素,同时也面临诸多抑制性因素的作用。总体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以及国内外流动性仍将保持相对宽松和通胀预期有所上升,我国存在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特别是投资品、食品、居住、服务等价格可能面临较快上涨的风险。但与此同时,从国际因素看,受制于全球经济复苏力度和相对稳定的通胀预期等因素,无论是与之相伴的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还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都将相对温和。从国内因素看,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增强,投资和信贷增长将逐渐回归到一个合理水平,加上国家保障食品供给和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等结构性调节政策逐渐发挥作用,出现明显通胀的可能性较小。在管理好通胀预期和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供给冲击的前提下,实现消费价格涨幅全年不超过3%的调控目标既有难度,也有希望。
价格总水平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2010年我国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
从CPI环比增速看,截至今年2月份,利用人民银行季节调整模型进行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涨幅自2008年8月份以来,已连续7个月高于1995~2008年对应月份的历史均值,且2009年11月份以来涨幅扩大较为明显,其中今年2月份季节调整后环比上涨0.4%,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此外,近期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等上游价格涨幅显著扩大,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间商品价格指数(CGPI)已连续3个月上升,今年前两个月同比累计上涨5.7%,高出2009年同期10.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显示通胀压力有所上升。
从变动趋势看,2010年国内外经济将继续复苏,货币信贷环境总体仍将比较宽松,上游投资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上涨会逐步向其他部门扩散,政府也会择机改革资源价格和提高部分农副产品最低收购价,这一系列因素都会推动通胀预期和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
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今年伴随经济继续复苏以及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但综合国内外因素看,如不出现大的意外,产生明显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一是出口增长受限将抑制国内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尽管我国出口增速逐月加快,但受制于债务可持续性、设备利用率和失业等多种因素,主要经济体复苏的力度仍将较为平缓,我国出口规模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一状况将直接制约CPI的涨幅。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分析,1999~2009年消费、出口、投资与CPI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45和0.32,由于消费波动远小于出口和投资,而出口与CPI的关联性又明显强于投资,因此CPI波动在相当程度上与出口波动有关。事实上,2001年以来出口与CPI走势的一致性明显上升,无论是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这次2008年9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这三次外部冲击均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CPI也呈通缩状态。同样,2004~2005年和2007~2008年上半年两次CPI较高时,也与较好的出口形势相伴。
具体看,出口规模可能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与CPI关联。一方面,出口需求主要是国外消费需求,即我国出口结构以一般消费品为主,投资品出口相对较少,出口增长或萎缩直接影响到国内消费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从而对消费价格(CPI)产生影响。以2009年为例,尽管投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GDP产出缺口,但由于能够直接拉动消费品需求的出口萎缩,GDP增长对CPI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小,表现在CPI中除食品、居住、服务以外的一般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小,PPI中生活资料价格涨幅也明显小于生产资料。
另一方面,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国出口规模的价格弹性明显低于需求弹性,出口价格变化主要取决于由外需决定的出口数量变化。仍以2009年为例,在出口数量受限的情况下,出口价格也难以上涨,由于出口结构和国内消费结构比较一致,在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出口价格低迷也会在一价定律的作用下影响到国内消费价格(CPI)的上涨。从2010年前两个月的出口状况看,尽管同比增幅较大,但绝对规模仍在1000亿美元左右,低于危机前2008年上半年水平,出口价格也仍呈下降状态。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如果今年出口数量增长难以恢复并稳定在2005~2007年23%的平均水平,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则今年出口增长对国内CPI上涨的影响仍会比较温和。
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首先,通胀预期逐步稳定和美元币值反转将抑制商品价格上涨动力。随着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调整,通胀预期逐步得到稳定。受美国经济表现强于欧洲及避险需求因素的双重支撑,美元未来两三个季度震荡上升仍是大概率事件。其次,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尽管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但毕竟在总需求中占比较低。以原油为例,中国的存量原油需求尚不足世界总需求一成,根据美国能源署(EIA)最新发表的预测报告,2011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将增长155万桶至8706万桶,但该水平仍较2005年峰值低170万桶。
三是货币金融政策相机调整有利于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市场稳定或实体经济复苏也还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如果过度宽松的货币状况持续时间过长,也会累积通胀或资产泡沫风险。从国内看,一方面流动性管理压力由于存量到期和外汇占款增长等因素仍然较大,且货币流动性(M1/M2)持续上升并接近历史高位,但另一方面为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和防范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货币金融政策也将从应对危机状态向正常状态过度。根据全年7.5万亿元新增贷款和全年均衡投放的要求,预计M2和M1增速将于第四季度回落至20%以内,这一态势将有助于减缓通胀压力并稳定通胀预期。
从一个更长时期的历史数据看,我国CPI对货币的敏感度有所下降,1990~1999年M2年均增长24.9%,同期CPI年均为7.1%,简单计算CPI对货币变化的弹性为0.3(CPI年均值/ M2增速年均值);2000~2009年,M2年均增长17.9 %,同期CPI变化仅为1.8 %,相关弹性仅为0.1。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产能大幅增长以及资产市场对货币吸纳能力的增强,传统意义上的消费价格变化对货币供应的敏感性趋于下降。
部分价格存在较快上涨的风险
总体看,在货币信贷和投资增长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今年国内外需求以及价格总水平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但这并不排除部分价格可能出现快速上涨。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带动我国制造业产能大幅扩张以及资产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CPI特别是核心CPI保持了基本稳定,但另一方面部分商品或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价格体系变化的“结构性”特点日益突出。比如2007~2008年原油、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2009年价格体系变化的结构性特点也较为显著,表现为资产价格上涨快于一般商品和服务,生产者价格上涨快于消费者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快于工业品出厂价格,食品、服务等项目的价格上涨快于衣着、耐用消费品等价格上涨,预计这一特点将在2010年进一步显现。
上游投资品价格
首先,能源原材料等投资品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都比较小,因此,在同样的外部冲击下,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一方面,能源原材料是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相对于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行业的生产供应受到矿产资源的限制,产能提高的难度较大。其次,尽管今年中央政府新开工项目可能有所减少,但由于在建规模较大和地方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高于过去几年的平均水平,近期进口数据持续大幅攀升以及中长期贷款比重进一步上升也反映了这一特点,这无疑会继续拉动上游投资品价格。
食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农副食品价格
尽管目前国内粮食库存远超历史平均水平,且国内粮价略高于国际价格,但由于2009年上游投资品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生产成本,强化了通胀和劳动力报酬上涨预期。在这一背景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农副产品价格涨幅就可能明显高于非食品价格涨幅。预计随着通胀预期增强、进口价格上涨以及出口复苏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农产品(13.95,-0.92,-6.19%)价格将继续领涨一般消费品价格,一旦形成上涨预期,就可能会诱发囤积行为而导致更快的价格上涨。
居住类价格
在我国CPI中,“居住类”价格主要包含建筑装修材料、以“虚拟租金”表示的自有住房消费价格以及房租价格。一方面,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将推动建筑装修材料价格。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上涨也会推升房租价格。使用国家发改委调查的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数据,我国房地产销售价格和房租价格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预计在通胀预期上升和流动性仍然相对宽松的带动下,房地产及租金价格涨幅仍可能快于CPI总水平。考虑到目前“虚拟租金”主要根据个人房贷利率确定,静态看如果利率上升也将推升CPI中的居住类价格。
服务类价格
服务类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在人口结构逐渐变化、劳动力需求上升以及劳动保障制度逐渐健全的影响下,我国劳动力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短期供给因素看,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必然导致劳动力生活成本上升,资产价格上涨也强化了全社会通胀预期,劳动报酬要求也会相应增加。从短期需求因素看,出口复苏和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都会对劳动力市场构成一定压力。此外,近年来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增强,务农比较收益有所上升,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预计在短期供求和中长期结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劳动力成本及服务类价格可能继续较快上涨。
多管齐下管理好通胀预期
尽管今年不大可能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但近期物价的持续上升,特别是房价的快速上涨,仍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通胀预期。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预期也在逐渐强化。而通胀预期往往具有自我实现的特点,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很可能转化成现实的通胀。总体看,今年价格上涨更多将呈现恢复性和结构性特征。基于此,在应对通胀压力的政策选择上,既要着眼于宏观经济政策,也要着眼于结构性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根据宏观经济和价格总水平变化,应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对货币信贷总量、投资总量实施动态微调。结构性政策重点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和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特别是食品在CPI中占比较高且上涨较为显著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可以缓解结构性价格上涨给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过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