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producer-price index)似乎应改名为潜在痛苦通胀(potentially painful inflation)。
原材料价格上扬可能是通胀压力的早期警示信号。但对于仍在从深度衰退恢复的经济而言,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促使终端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之前可能引发其它痛苦。
过去四个月中,包括原油、铁矿石及小麦等原材料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出现大幅度同比增长,显示自金融危机最暗淡时期以来已出现反弹 。2月份原材料生产者价格指数攀升28.6%,而周四即将公布的3月份数据也可能再次攀升。
以原油为例,3月原油价格上涨5.5%,远高于2009年3月的价格。许多其它商品价格3月也出现上升,尽管部分农产品价格涨幅滞后。
当然会有人为涨价后的大宗商品埋单,但通常并非消费者。鉴于经济复苏仍然不明确,转嫁上涨的成本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得已才能使出的最后一招。
而众多企业将忍痛降低利润以免失去客户。这意味着投资者也可能遭受损失,如果企业盈利下降影响到某些股票价格的话。
而工人也会感觉受影响。对许多企业来说,原材料是成本的主要部分,但劳力支出通常更高。而企业可通过减少雇佣及降薪来控制劳力支出成本。在高失业率之下,工人讨价还价的余地有限。
即便是商品生产者也面临风险。从历史上看,商品价格上涨会促使消费者寻求代替品,这也是19世纪鲸油不再作为流行使用的灯油的原因。
诚然,商品制造商会设法提价。更受关注的制成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汽油、服装、电脑及面食)也比去年有所上涨,但涨幅比原材料类慢得多。2月份制成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幅仅为4.4%。而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仅上涨2.3%。
在某种程度上,除了向消费者加码要价,或许不太可能减轻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现在,向消费者转嫁压力的阀门正引而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