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如箭在弦上,这将提升中国国内购买力,从而进一步彰显中国消费力崛起。
中国对进口商品的旺盛需求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2009年,中国成为澳大利亚、巴西、日本及南非的最大出口市场,并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夥伴。
不可否认,中国进口商品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大宗商品,以及用于加工後再出口的零部件,从这个角度看,断言中国和贸易夥伴真的与发达国家“脱钩”,还不够说服力。
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经济学家冯幽兰(Yolanda Fernandez-Lommen)说:“未来随着中国发展科技能力和人力资本、自主生产具竞争力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产品,且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自亚洲地区进口的商品将可大量用于消费而非加工,届时中国将真正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近期一些数据,令人们重又谈论亚洲与西方“脱钩”即摆脱依赖的可能性。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从日本的进口同比增长56%,自韩国进口增61%,自澳大利亚进口增64%,自台湾进口升95%,自印尼进口升105%。
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表示:“对许多亚洲经济体及大宗商品出口商而言,中国的重要性已与美国相当。”
当然前述贸易数据是与2009年初相比的,数据难免失真,因去年初正是贸易低迷期。此外,因大宗商品价格激增,实际贸易量增幅并不像贸易额看起来那麽惊人。此外,企业正在补充库存的不足,且中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也激发了一次性进口需求。
前述诸多因素,加之全球需求仍低迷,导致中国3月出现了7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为2004年4月以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
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中国内需增长是实实在在的,将推动贸易格局尤其是亚洲贸易格局的转变。
“脱钩”
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指出,今年第一季,中国进口总额中主要用于国内消费的“普通”进口占了55.8%,远高于三年前的44.4%。
他指出,2007年以来中国进口的结构性转变,与政府刺激内需、减少对外需依赖的努力相呼应。
他并指出:“有迹象表明,受宽松政策和稳健经济基本面推动,中国以外的亚洲经济体需求也在走升。”
澳新银行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和Wei Liang Chang也认为,正是从2007年起,中国的消费开始明显推动其自东亚进口。
中国经济规模不到美国和欧元区的三分之一,消费仅占GDP的35%,而美国和欧元区该比例分别为70%和60%。
近期东亚出口出人意料地强劲,澳新银行两位经济学家将此归功于中国消费力,而非亚洲以外地区的需求。
他们在报告中称:“简而言之,近期数据表明,亚洲更多依赖于内需,开始与西方‘脱钩’。”
高盛指出,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进口和零售销售的增长,超过了美国进口和零售销售的下滑,这也表明了中国消费力崛起。
并且这样的势头看来还会加强,因相对西方民众而言,亚洲尤其是中国民众收入增幅可观。
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公司债券基金经理Michael Hasenstab说:“了解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是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经济的关键。”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出口国,到2016年可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进口国,到2025年有望占到全球进口总额的20%。
瑞士信贷认为中国10年内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国。
若果真如此,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而面向中国中产阶层的企业将迎来鼎盛期。
但现在还不太确定中国会对其他国家的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各国央行过去要关注的主要是美国经济增长和利率,现在也许要将中国因素纳入考虑了。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Ben Simpfendorfer指出,澳大利亚央行在2月2日没有一如预期地升息,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观望中国紧缩信贷措施的影响。
高盛的宋宇指出,现在中国决策官员必须考虑到中国政策变化通过贸易渠道产生的第二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