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常青所言,未来服装企业不再比较谁销售得最多、谁卖得最贵,而要看谁的材质、工艺对环境危害更小、谁的服装碳排放更少,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中国纺织服装业正在面临国内外双重“绿色”压力。服装产业需要寻找一条全新的道路,是不丢弃、不停息的完全循环型再生系统,一句话,低碳与可持续。遗憾的是,这样的技术与市场在中国都还没有普遍形成。
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把这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份减排的任务,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能完成?
能够让大众参与到碳减排当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一套“有生命力的服装”。“低碳装”意味着让每个人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并一衣多搭、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后,会给纺织服装业带来新的变化,并影响着产业的“低碳”水平。
通过一种技术,可以将废旧衣服中的聚酯纤维进行化学处理,还原出聚酯原料,重新生成新的聚酯纤维来用于新的服装制造。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俨然成为服装行业可以走上绿色低碳道路的重要路径。
一件衣服的碳排放是多少?一份调查显示,35%的调查对象会在换季时购买衣服,25%的人会每月甚至每隔两周买一次衣服,这意味着60%的人至少每一季都会购买新衣服,而购衣频繁的人群大多以年轻的女性消费者为主,只有不到15%的人一年才购置一次新衣服。
而对于衣服的使用周期,只有35%的调查对象表示一件衣服要穿2年以上,28%的人会穿1~2年,25%的人会穿3个月至1年,还有12%的人一件衣服买回来只穿几次就不穿了。
这样的调查结果意味着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旧衣服正在迅速增加,而背后的浪费与污染可能也在迅速增加,“折算”成流行的话说,那就是我们的碳排放与日俱增。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作、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假设它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成衣,最后运到英国销售。终其“一生”要排碳47千克,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