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的纺织产业历史源远流长,地位举足轻重。早在隋唐时“越罗”就名扬天下,及至明清更有“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之盛况。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县坚持纺织产业、轻纺市场、柯桥新县城联动发展,按照“完善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基本思路,加快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纺织产业成为了支柱产业、民生产业,绍兴县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集群基地之一。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特别是纺织产业长期快速发展产生的积累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使绍兴县纺织产业的发展正经受着十分严峻的考验。能否顺势应时、抢抓机遇、创新突破,加快推进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绍兴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绍兴县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优势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2009年底,全县规模以上纺织产业实现产值1311亿元,占全县的64.5%,销售1284亿元,占全县的64.7%,利润44亿元,占全县的57.4%;自营出口56亿美元,占全县的93.1%;2009年,年产各类化纤、面料、印染布分别为243万吨、56亿米、156亿米,分别约占全国产量的10%、9%、30%,产业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2、空间分布:绍兴县纺织产业在空间上已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全县纺织产业“一个主体园区、七个特色名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一个主体园区是滨海工业区,被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七个特色名镇分别是齐贤、杨汛桥、兰亭、漓渚、马鞍、夏履和钱清,其中齐贤镇重点发展纺机业,杨汛桥镇重点发展经编家纺,兰亭镇和漓渚镇重点发展针织,马鞍镇重点发展化纤原料,夏履镇重点发展非针织布,钱清镇重点发展轻纺原料市场。
3、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纺织企业6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4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6%。特别是2007年以来,绍兴县积极实施“131”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在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经编、纺机等行业培育出了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如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中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10强,浙江远东化纤集团、浙江赐富化纤集团进入中国化纤行业前20强,另外还有永通、天马等一批印染业的国内知名企业。
4、创新能力:截至2009年底,全县纺织产业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占全县的35%;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3家,占全县的41%;省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6家,占全县52%;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1项,占全县的40%。
5、从业人员:全县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其中各类纺织专业技术人员近5万人,中、高级技术人员近2万人,每百人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达23人。中国工程院7位纺织专业院士中有6位担任了绍兴县纺织技术顾问。
(二)产业优势
1、完整的产业链条。全县已基本形成了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以及纺织软件等较为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具有相当的集群规模和特色优势。
2、领先的技术设备。全县拥有无梭织机4.2万台,约占全国的1/6,其中进口占到80%以上,无梭化率总体达到90%以上,配套的化纤、印染、服装等行业也引进了2万多台(套)先进设备,设备先进性较高。全县拥有各类纺织产业设计、印染等技术人才近5万名,占全县人才总量的50%左右;去年我县与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共同培育面料设计师222名;中国工程院6位院士担任了绍兴县纺织技术顾问,国家纺织工业CDA咨询推广中心、国家级纺织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纺织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均在绍兴县落户,绍兴县正成为国内外轻纺人才云集的“硅谷”。
3、独特的市场优势。绍兴县的纺织产业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市场已成为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2009年,中国轻纺城(包括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实现成交额708亿元;拥有市场区经营面积326万平方米,市场经营户19172家,国(境)外企业常驻代表机构828家。深入实施外贸主体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市场全球化战略,组织开展“布行天下”系列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完成进出口总额84.2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0亿美元,自营出口在全省出口十强县(市)中降幅最小,总额跃居第一位。
二、绍兴县纺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发展瓶颈
尽管绍兴县纺织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发展方式粗放。绍兴县纺织产业占地多、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全县万元GDP能耗分别高出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的60%、90%左右,全县COD和SO2的排放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及其关联行业,特别是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排任务尤为艰巨。
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绍兴县纺织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1%左右,重点骨干企业基本上是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而来,以劳动、资金密集型为主,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现象,创新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创新,而技术创新、设计创新、装备自主创新等能力不强,纤维差别化、织造功能化、服装家纺品牌化等进程较慢,仍处于产品和技术的模仿创新阶段,如化学纤维差别化率仅30%,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据去年3月的一份相关问卷调查统计,企业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形式46.1%靠购买新设备,35%靠仿制新产品;轻纺城市场内仅16.5%的产品技术居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纺织企业中仅15.1%的产品技术居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贸易企业中58.3%没有自主品牌,生产企业中64.8%没有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纺织企业有31.8%,研发投入占比在3%以上的仅为16.1%。
三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绍兴县纺织产品正处于从原来的低档次涤纶布向仿毛、仿丝、仿麻等仿天然织物转化阶段,纺织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不高,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业用布比重仅17%左右,装饰用布所占比重不足30%,与发达国家相比,纺织产品的功能开发程度较低,应用范围较窄。另外,纺织产业内各行业所占的比重严重不均,服装作为大纺织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在整个纺织业中的比重仅3.5%,且以贴牌加工为主。
四是行业自主权不强。绍兴县以化纤为主的纺织产业属石油衍生品消耗行业,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特别大;产品大多为纺织面料等半成品,承负原料、市场的“两头”挤压;外贸依存度达90%以上,纺织产品主要依靠出口,受外贸需求变化影响也特别大;先进的纺机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占80%以上,因此行业整体提价能力较弱、赢利水平不高。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深入和资源要素、环境保护约束的日益增强,绍兴县纺织产业正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
一是资源要素制约的瓶颈。受特殊产业结构的影响,绍兴县是能耗大县、排放大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目前的资源占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纺织产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二是产能相对过剩的瓶颈。由于纺织产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大批中小企业纷纷涌入,导致中低端纺织产品比重过高,同质化产能相对过剩,而产能过剩不可避免带来价格竞争。据统计,超过一半的纺织企业和市场经营户认为价格竞争仍然是绍兴县纺织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长期的低成本竞争和压价竞争对纺织产业的做强做精极为不利。
三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瓶颈。目前,苏南、广东以及周边的萧山等国内纺织发达地区,在设备改造、产品创新、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有些地区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以低廉的土地和用工成本,积极抢占中低档纺织品市场,对绍兴县纺织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再不加快调整纺织产业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极有可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
三、绍兴县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定位、主要路径和组织保障
通过对绍兴县纺织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问题、瓶颈的分析不难看出,绍兴县已形成规模庞大、空间集聚、市场网络发达的纺织产业集群,但也面临着诸多的不足与制约因素。去年,省委、省政府把绍兴县确定为全省21个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这为绍兴县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就是加快纺织产业的集群转型升级。可以说,推动纺织产业集群向现代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已成为绍兴县实现从纺织大县向纺织强县跨越的战略性工程。
(一)目标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根据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我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立足“产业+市场+文化”的集群特色优势,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培育为导向,突出纤维差别化、面料功能化、印染绿色化、服装家纺品牌化、技术装备信息化,重点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创意中心,加快纺织产业集群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集聚度、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化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实现从纺织大县向纺织强县的新跨越。
(二)主要路径:围绕上述目标定位特别是打造“三大国际中心”的总体思路,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重点应当在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1、突出化纤印染的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
一是大力推进化纤差别化。绍兴县化纤行业主要生产涤纶长丝、低弹丝、短纤等。下一步,应当重点引导企业从常规纤维向差别化、高端化、功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加强对产业用涤纶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开发力度,扎实推进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等特色原料的生产和应用,加强弹性纤维、环保纤维、纳米纤维、保健纤维等新型纤维和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和生产,切实提高化纤差别化、常规纤维优质化和系列化程度。
二是加快推进印染产业集聚提升。按照“集聚整合、控量提质、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综合运用“退二优二”、“退二进三”、排污权调节等市场经济手段,积极实施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印染产业规模控制、印染工艺分类改造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等工程,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产能,推动小浴比气流染色机、废气净化和余热回收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高档印染、清洁印染和数码印染等绿色印染,优化印染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动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产业链生产环节的整合提升。PTA环节,重点实施环保工艺革新、产业规模扩张两大工程,大力开发高性能产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纺织产业集群转型提供充足的原料需求;织造环节,紧跟国际面料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化纤仿真面料水平,积极发展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纯棉等天然纤维面料,不断提高对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时装及高档家纺面料的供给比重,鼓励发展汽车内饰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高档合成布等产业用纺织品及军工特用纺织品;服装家纺环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走品牌化、系列化和时尚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丝绸服装、童装等系列产品,大力提高家纺产品的设计水平,积极培育一批服装家纺品牌,切实提升服装家纺产品附加值;纺机环节,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加快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加强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设备研制攻关,研发生产高档精密纺机,力争形成门类齐全、技术先进、配套功能强的纺机制造基地。
2、突出轻纺市场的龙头地位,加快打造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
一是加强市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城两大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按照“南北中西”四大市场区域错位发展格局提升发展服装、家纺、坯布、辅料、纺机等专业市场,加强会展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市场配套工程建设,着力形成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纺织品和相关市场集群。全面整合仓储物流资源,增强通关报检、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争取设立“内陆直通关”,完善现代配套物流体系;强化管理立市、招商隆市、品牌兴市,积极推进划行归市,大力倡导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进一步提升市场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巩固扩大国内外市场。加快企业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设立区域营销中心、地区销售总部和销售连锁店,进一步巩固扩大欧美、中东等高端市场和传统市场,大力拓展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借助阿里巴巴、ebay等网络交易平台,提升发展网上轻纺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建设,逐步构筑覆盖面广、品牌突出的国际化网上交易市场群。注重出口品牌建设,通过在国(境)外注册商标、并购国(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等措施,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赴国(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开展加工贸易,规避贸易壁垒。
三是不断提升市场知名度。加强中国轻纺城整体品牌宣传推介,扎实做好“中国·柯桥纺织指数”采编发布工作,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国(境)外常驻企业代表机构、经营商,不断提高市场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3、突出研发设计的核心价值,加快打造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加快技术支持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创建纺织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全面加强科技成果与研发需求信息的双向交流,努力构建务实高效、开放灵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积极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创造各类各级品牌,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采用国际标准开展生产,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
二是健全纺织公共服务体系。目前,绍兴县已成立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国家级纺织生产力促进中心、中纺院染整研究中心(国家级)、纺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省级)、纺织品检测与技术公共平台(省级)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下一步,要以“两大中心、四大平台”即纺织面料创意中心、服装家纺创意中心和纺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纺织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纺织品检测服务平台、纺织人才培训服务平台为重点,有效整合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纺织领域中的优质科技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纺织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设立研发中心和实践基地,着力吸引成果转化、信息咨询、专利申请等纺织科技中介机构入驻,不断拓展纺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领域和深度,加快国家级纺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三是开展纺织时尚创造与推广。加快创意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面料、服装、家纺等的专业设计师,发挥“绍兴县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作用,吸引纺织服装、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集聚纺织创意人才,提升纺织原料、面(辅)料研发、服装和家纺设计水平。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积极引导纺织企业将研发、设计、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功能从传统制造业中剥离出来,加快发展以创意产业为特色的总部经济。积极邀请纺织服装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等来中国轻纺城举行创意面料、时尚服装、家纺新品发布;以国家级展会——纺博会为龙头,加强与国内国际纺织行业协会的交流沟通,深化与国际一流面料展、时装展、家纺展等的交流观摩,加强时尚信息发布。
(三)组织保障:推进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创新机制相协调,切实强化组织保障。
1、坚持企业主体。加快推动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按照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管理与制度创新和节约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纺织企业从劳动资金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从传统粗放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致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有行业话语权、带动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和创新成长型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2、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完善“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激励机制,完善单位投资、单位资产效益论英雄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发展清洁生产、排污权交易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激励机制,探索设立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切实加大对纺织集群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大力加强纺织行业协会、市场商会等非政府组织机制建设,积极引进国家级甚至国际性纺织行业协会或办事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媒介作用。
3、强化要素保障。加大银行、保险、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新型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和金融创新力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多渠道强化纺织集群转型升级用地空间保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非生产性用房建设“双控”指标,支持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大力开展“零土地招商”和标准厂房招商,完善工业用地管理和配置方式。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减排“四节一减”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和COD浓度,重点推进印染、化纤等行业节能减排,破解能源资源要素和环境容量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