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昨日直言,“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
“中国因素”成为世界市场的热点,但这显然是尴尬的“被热点”。如何破解“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局,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
姚坚指出了破解这一困局的三大途径:整合国内市场;有效利用反垄断法及WTO规则;利用中国大市场地位,采取多种金融手段,通过在国内建立期货市场等增强对价格的影响力。
进口
中国买什么 什么就涨价
铁矿石谈判的失利,再一次刺痛了“大宗商品定价权”这根国内企业最敏感的神经。
“铁矿石谈判由年度定价转为季度定价后,以现价结算,中国钢企按去年进口量全年要多付700多亿美元。”在昨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商务发展论坛上,姚坚算了这样一笔账。
从2002年至今,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经由不足30美元涨到150美元,而钢材价格仅由2000元左右涨至目前的4400多元。
“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发言权。” 姚坚表示,事实上,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海外收购遭遇阻力,对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只能被动适应。
进入21世纪,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渐渐出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现象。虽然我国进口量非常大,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定价权已经“几乎全面崩溃”。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大热门,尤其是原油、金属、农产品[14.48 -4.23%],中国需求因素更是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长江期货资深分析师黄骏飞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世界市场所称的“中国因素”也成为了各方的追逐热点,一位摩根士丹利专家曾一语中的:“中国要买什么,我们就赶在他们之前买入。”而这显然不是中国企业愿意看到的。
出口
肥水外流 自弃话语权
由于缺少定价权,中国在“买”的方面不得不多付钱;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在“卖”的方面也是屡现“肥水外流”。
稀土便是最好的例子。“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道出了中国稀土[1.76 -4.35%]大国的地位,不过这一资源优势并未被利用,反而遭遇了贱卖。我国拥有超过全球50%的稀土资源储量,并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但1990年-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
“贸易强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努力逐步取得的。”商务部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中国企业惯于一窝蜂出口、降价,结果大家都没饭吃。同时,不少企业毫无资源保护意识,为了生存与本国企业打价格战、廉价出口,“崽卖爷田心不疼”并非个例。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酝酿4年的国家矿产地储备战略试点即将推出,首批试点将围绕煤炭和稀土资源展开,这无疑是谋求话语权的有益尝试。
应对
“世界工厂”也要贸易定价权
当前,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是全球加工生产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但贸易主导权却离我们很远,在建设贸易强国方面,我们显然是“刚上路”。
“这种情况很不正常,说明我国在市场机制层面存在不少问题,这将影响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姚坚如是说。
他认为,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进行考虑:一、以市场手段整合国内市场,在企业间建立更稳固的协调与合作关系,不致被“分而治之”;二、有效利用反垄断法及WTO规则,对国际矿石生产商利用垄断地位操纵市场的行为进行反制;三、利用我国的大市场地位,采取多种金融手段,通过在国内建立期货市场、与国外联合协作等方式,增强我国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
“通过纵向整合、建立国内期货市场,我们在争夺话语权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黄骏飞表示,“如果关注期货市场会发现,目前我国铜价已经能够影响伦敦期货市场的价格,这在2004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黄骏飞认为,产业集中度低是当前影响我国原料市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贸易主体过多、平均规模较小,企业在谈判能力方面很难与国际大集团形成对抗。以铁矿石为例,我国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与力拓、必和必拓与淡水河谷三个主要跨国集团形成同一级别的对话。
“因此,商务部提出通过行业协会整合行业集中度,再辅以国家扶持,形成行业龙头,从长远来看非常必要。”黄骏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