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消息,香港厂商会近日对“珠三角”企业进行了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对香港支援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但依然存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大多数企业对业务前景多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针对在内地开设工厂的香港企业联合会)近日在“珠三角”范围进行了一项企业调查,重点了解后金融海啸时期,“珠三角”的经营环境以及企业对业务前景的看法及应对策略。响应是次调查的,共有222家企业。
“珠三角”营运正在“去港化”
香港厂商会的调查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以往对“珠三角”的大多数港资企业,在营运领域提供了支持,尤以策略管理、市场营销和资金财务最为突出。但与厂商会2000 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珠三角”营运已呈现出了“去港化”,对香港支援的依赖程度已明显下降。
2000年对港商在内地的投资情况是——港商在内地的分支机构几乎在各个营运管理领域均需要香港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财务、市场营销、原材料采购、设计等方面,对香港的依赖性最为明显。事实上,制造业北移后,香港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不俗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亦有赖于“珠三角”厂商对香港本土的服务业,特别是贸易、金融、物流、商业支援服务等衍生了强大的需求。
而从今年厂商会的调查报告中解读出来的,则是事隔十年后的变化:香港与“珠三角”的这种分工关系仍然存在,但几乎所有领域的指标均有明显下跌的趋势,反映了香港支持功能趋于弱化以及“珠三角”营运已日益当地化。除了策略管理、市场营销和资金财务之外,“珠三角”港资企业对香港其它方面支持服务的依赖程度已减弱为介于“不太需要”和“需要”之间。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设计与品牌和品质监控等方面,港资企业对香港的依赖程度指数,分别下降了10%,7.6%,10.5%和10.3%。
香港厂商会同时指出,“珠三角”港资企业的“去港化”虽然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但对香港的贸易、金融、物流、商业支持等服务业的长远影响实不容低估。
“珠三角”劳动力短缺,有望加薪
针对企业生存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受访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短缺比率(即空缺职位占现有职位的比率)平均为20.8%;有12.7%的受访企业的短缺比率甚至高达30%以上。
如果按回应这部分的150家企业各自的缺工率作估计,则整体的缺工人数为29517 人,占所有响应公司在“珠三角’之合共总员工数目的20.8%;平均每家企业短缺197名工人。
另外,野村国际针对此部分的研究结果,发布了报告分析指,劳动力短缺会促使一些沿海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很多制造企业都不得不给员工加薪。尽管工资上涨对出口商不利,但应该会对私人消费起到支持作用。工资上涨也在推动低端产业从沿海地区迁移到内陆地区。
企业审慎乐观,或有迁厂打算
在劳动力短缺的生存状况下,响应公司对今后一段时间的业务前景持中性或正面的看法,但不乏一些企业萌生“搬家”打算。
对2010 年下半年、2011 年和2012 年持正面看法的企业分别比以往有所上升,比例分别上升至45.1%、50%和52.6%。虽然有四成的企业认为其所属行业在“珠三角”的整体业务发展前景将会收缩甚至迅速收缩,但亦有近四成的企业认为会温和增长或者迅速增长,另有两成企业则认为会维持不变。
而在应对策略中,迁厂也成为了部分企业的计划。成本考虑方面,有53家企业打算搬厂,超过一半会迁往较落后地区和“珠三角”的环保工业园;有17 家企业表示会搬迁到内地的中西部地区,例如毗邻广东省的中西部省份,如江西和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