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二次探底”隐忧增加
6月4日,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韩国召开。受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所累,20国集团官员认定全球经济可持续复苏能力“脆弱”,“二次探底”风险加大。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警告,全球经济现阶段复苏态势是各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和扩大内需的结果,若政府急于“退出”,全球经济可能“二次探底”。
在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之下,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多大?各国应该如何应对?本周圆桌会议,我们特邀两位经济学专家为读者解答疑问。
核心提示
G20等国际协调机制的通畅,能有效防止“二次探底”的可能性。目前,全球有着很好的协调机制,全球领导人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更理性与明智。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三大问题构成全球经济复苏的隐患:一是全球债务问题;二是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三是全球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让经济复苏后劲不足。
——叶檀(《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环球财经连线》财经评论员)
欧洲债务:破坏力不如美国次贷
所谓经济“二次探底”,是指经济在首次衰退后出现一次短暂复苏,然后再度陷入衰退。
陈凤英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确实增大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但对世界经济冲击有限。她分析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属长期性问题,而且是可控的,其理由有三:
首先,欧洲主权债务问题与次贷危机不同,是“次生危机”,本质与次贷危机不同,是国家财政收入下降造成的融资困难。第二,欧洲债务危机更大程度上是欧洲的问题。“欧猪五国”的债权国大部分在欧洲国家;而主权债务与次贷不同,主权债务的债期可延长,可从10年延长至20年,对债权国而言只是遭受一部分的损失。而次贷危机能演变成“有毒资产”,这样就让债权人蒙受很大损失。第三,欧洲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大。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10年欧洲投资吸引力报告》指出,2010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欧洲可能增长仅1%。
叶檀也认为,由于欧元的影响力没有美元大,欧洲债务危机的 “感染力”,因此也就没有美国次贷强,再加上欧洲债务危机并未对实体经济造成太大破坏,全球经济不会因欧洲债务危机出现崩溃式的二次探底。由于欧元非全球主导货币,债务危机削弱了欧元对美元的竞争力;伴随欧元的走软,虽然大宗商品与全球股市会震荡,但不会动摇全球价格体系的根本。
另外,与美国次贷不同,欧洲债务危机是在市场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投行没有大规模地将欧洲主权债务证券化,也没有以“杠杆销售”式的方式销售全球。
复苏隐患:全球债务成为最大隐患
叶檀分析说,三大问题构成了全球经济复苏的隐患:一是全球债务问题;二是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三是全球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也让经济复苏后劲不足。
叶檀解释说,债务问题是全球很多国家面临的普遍而长期的问题,是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最大隐患。解决债务问题的方式,一是发放货币,这会造成通货膨胀,让民众的购买力缩水,也让持有债券的外国人蒙受损失;二是赖账和挂账,使债务以后逐渐消化掉。
她指出,全球实体经济缺乏新增长点,而低碳经济和环保新科技还没有转化成现实财富,全球经济还没有找到新的发展契机。她分析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各种金融和经济制度重建过程中,资产价格不会太高,实体经济建设不会出现经济繁荣时期如火如荼的场面。”因此,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的趋势明显,但不能说是“探底”趋势加强。
陈凤英也特别提醒,需要长期关注西方国家的债务安全。另外,目前来说,由于资源价格上升,债务问题严重,各国CPI指数不高,各国仍需预防货币升值的压力和热钱冲击的可能性。
复苏动力:新兴经济体成复苏“主力”
5月26日,联合国发布《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在中印等经济势头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带动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计达3%。
对此,陈凤英分析,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量在新兴市场,降低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新兴市场好比经济脉搏跳动的‘起搏器’,是关键力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占全球经济增长量的60%~70%。”
陈凤英还指出,其他经济体的综合表现也出现喜人迹象。比如,美国经济作为“成熟经济”,能对经济政策进行统一调控和及时调整。美国一季度GDP增长按年率折算高达3.2%,增长预期有被调高的要求。随着矿产等资源价格的回调,使议价空间小,使资源进口国的相对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了外部通胀的可能性。
对于拉美地区,由于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升,新兴市场不会像从前那样出现资本断裂,经济形势向好。从出口上来说,虽然全球贸易总额有所下降,但欧洲刚性进口需求仍未减少,虽然对外贸易增长缓慢,但不会出现大幅下跌,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大。
退出机制:更倾向推迟
陈凤英认为,G20等国际协调机制的通畅,能够有效防止“二次探底”的可能。“目前全球有很好的协调机制,全球领导人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更理性和明智。”
她进一步分析说,全球领导人会在即将召开的G20 峰会上将讨论退出机制问题,会更倾向于推迟经济刺激的“退出机制”。而就目前形势来说,很难掌握退出的适当时机,各国“退出”时间也不会一致。
陈凤英特别强调称:“退出措施要悄悄地做,不要张扬地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市场的过度恐慌,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叶檀则认为,退出的步伐可能会放缓,政策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摇摆,但各国退出的决心不会变。目前,各国也有部分退出政策出台,各国政府的心态可谓是“走一步看一步”,推出一个新政看效果怎样,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退”的方式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