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民盟在广东调研时发现,当地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业利润只有3%-5%,企业根本没有意愿提高职工工资。因此民盟人士建议,在此情况下,政府应让利于企业,减少营业税等税费的征收,给企业留下更多的利润。
从上至下,全民都在谈论着“收入分配改革”,不管路径、时间表是怎样的,“改”的共识已经形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我们同时也应冷静地看到,在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主打中国经济的情况下,想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低价,在于劳动力的低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提高劳动者收入形成了两难的困境。
利润率只有区区3%的企业,毫无疑问就是那些处于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给劳动者增加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面对凶狠的全球品牌商和渠道商,这些企业几无讨价还价的能力,利润只会越来越微薄。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加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谈,因为没得可加。于是,这就引出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是保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保劳动者的增收。
基于此,民盟建议政府让利,以求对上述二者兼顾。的确,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拿着大头,要求政府让利的呼声从收入分配改革酝酿初始就一直很强烈,而从此前各方面的报道来看,政府对此也没有排斥。因此,如果政府能够让利,降低企业税负,从理论上推,企业就有了加薪的空间,最终,国家经由让利于企,从而实现让利于民。
可是,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让的利,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一定能够守得住。比如出口退税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去年经济危机肆虐之时,国家提高了多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纺织品更是接近于出口零税率。但这原本留给企业的利润空间,却被外商生生地夺走了,大多数外贸企业把出口退税优惠基本上给了外商,以求保住订单。彼时的报道援引一位河南纺织企业负责人的话,“在进行价格谈判的时候,无论企业给出什么价格,对方的第一句话总是说国家提高了出口退税,并借此要求企业降价”。
由于议价权的缺失,我们有理由担心,政府给企业的让利再次被外商要挟,变成他们不断加码的利润来源。因为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别的优势,所以只能被动接受。所以,在研究如何给劳动者增收的同时,我们需要把经济结构转型一并联系考虑,只有经济转型,劳动者收入提高才不会受到产业链低端状况的挟制。我们需要摒弃对廉价劳动力的惯性迷恋,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昨日的例行发布会上所言,当前中国吸引外资的最重要因素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其次是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