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济调查数据显示,亚洲、欧洲与美国的制造业扩张速度同步趋缓,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出现逐渐熄火的迹象。这从中国与全球6月份最新的PMI指数及制造业的数据就可见一斑。
7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公布中国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且为连续第二个月走低,这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正在继续放慢。而最新的报告显示,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5月的57.0回落至55.0;同时当日一项调查还显示,全球制造业增长在6月份再次放缓。
“目前,国际市场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PMI普跌以及全球许多国家紧缩财政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也引发了大家对市场的担忧。”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
“由于欧美经济前景不明朗,对中国出口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为此不少外资券商纷纷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王虎日前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
全球PMI普跌
来自钢之家资讯部最新数据显示:在新订单和产出增长放缓的影响下,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5月的57.0回落至55.0,但仍高于50的扩张、萎缩分水岭。
数据同时显示,全球制造业增长在6月份再次放缓。从分项指数上看:首先,制造业产出6月份已连续13个月增长,虽然回落至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增长速度仍然明显。当前的全球制造业产出指数的平均读数为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各国的产出水平上看,美国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亚洲新兴经济体、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产出出现了下滑。欧元区产出增长略为回升,但此之前的5月份则为大幅放缓。
其次,新订单指数6月份继续放缓。从各国看,美国的采购经理人新订单指数下降至8个月的低点,欧元区显现出一年中最薄弱增长,亚洲出现一年以来的低点,英国则出现7个月以来的低点。
第三,新出口订单指数增幅放缓至6个月以来的低位,其放缓程度覆盖国家的众多行业。
“全球PMI普跌说明整个全球经济大幅放缓。这与前期快速增长的经济形成对比,经济出现回调。不过,情况不会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糟。”对此,王虎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与此同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7月1日公布中国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此前公布的5月份PMI数据为53.9%,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PMI连续两月回落,也意味着国内经济已现回调。
世界多国收缩财政
6月28日,G20多伦多峰会闭幕,提出了“健全财政”的基本原则,并明确表示“发达国家须在2013年前削减半数国内财政赤字”。 尽管峰会考虑到了世界经济尚存脆弱性,没有要求全员一致紧缩财政,且对政府债务膨胀的日本采取了不强制执行的“例外措施”。
不过,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与欧洲国家存在分歧,美国总统奥巴马支持政府应该减少刺激消费的办法,而欧洲国家则赞同减少财政赤字的方案。据悉,最后二十国将共同同意削减赤字,但各国可按本身的速度进行,让美国保留自己的经济刺激措施。
事实上,奥巴马的担忧并不是无道理。高华证券7月2日的最新报告指出,过去几周美国经济数据明显走软,可以一目了然地从 6 月份的 ISM 制造业指数和就业报告中看出美国经济的疲态。首先, 随着库存周期的结束,我们预计 ISM 指数将从近期峰值(略超过60)降至 50 左右。6月份该指数降至56.2 ,或许是其在下行道路上迈出的第一大步。
其次,就业数据也表明制造业正在减速。虽然制造业领域的就业人数再度出现了小幅上升,但制造业每周工时减少了1/2小时。6月份的每周工时百分比降幅之大在该数据的70年统计历史中排名第四。
为此,奥巴马在此次峰会上认为,目前不能让经济出现动荡或丧失增长动力,各国必须共同支持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各国还应做好准备,必要时再次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
这意味着,在美国经济出现真正的强劲复苏前,奥巴马不希望其他国家退出刺激经济的计划;相反,如有需要,还应增加刺激力度。
但是对于奥巴马的压力,欧盟并不示弱。德国总理默克尔6月19日在政府官方网站发布视频讲话,敦促各国实施退出战略。为此,她还公布节支措施,即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节支达800亿欧元。在她看来,欧洲与会者的意见是:迅速退出财政刺激计划,是避免类似危机将来重演的迫切需要。
此外,欧洲其他国家也加盟此举措,英国新政府也宣布30年来最严厉的预算案;法国宣布在未来3年削减1000亿欧元公共开支。
国际形势复杂恶化,国内经济也不容乐观。7月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长沙主持召开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我们不仅要大力解决那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的紧迫性问题,这些都必须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可以看出,目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尚未稳固,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渐回归中性的前提下,维持复苏的持续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