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季度,欧元区债务危机升级扩散,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应衰减,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和消费信心不足,全球主要国家制造业采购人经理指数同时出现下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对全球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担忧开始浮现。
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强劲,这固然有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因素影响,但多数企业反映定单增加,且出现罕见的“用工荒”,使得各界对中国经济运行过热的忧虑大为增加。特别是一季度房价上涨过快,以北京为例,四环内的期房均价突破3万元/平方米。开发商拿地热情空前高涨,基本无视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对房价过快上涨的热烈讨论和担忧,在两会后竞拍土地价格创出历史新高,部分地块楼面价与附近商品房销售价格基本持平,这直接导致号称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国十条”的出台。随着“新国十条”的贯彻落实,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人们开始担心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可持续性问题。巧合的是,希腊债务危机也在4月份升级。5月和6月,中国开始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下降迹象。虽然上年同期基数前低后高,造成中国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逐月放缓,但工业增长动力下降较为明显,5-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人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下降。同时,反映社会经济活跃程度的发电用电量、交通运输指标也开始徘徊不前。
那么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有多大?
众所周知,货币媒介交易,货币供应量结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变化情况。从上半年货币供应量情况看,当前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仍保持较高增速。通常,M1绝对量及其增速反映出实体经济的活跃程度。
6月末,M1余额24.0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5.3和7.8个百分点,但仍处在历史高位。就绝对量来讲,6月末,M1/M2为35.7%,与上月末基本持平,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较2010年2月末(今年高点)下降1个百分点,但仍比3月末提高0.4个百分点。M1增速相对高位运行,M1/M2仍在高位,均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动仍处于活跃之中。
第二,M1增速仍高于M2增速6.1个百分点。历史经验表明,当M1增速高于M2增速时,经济活动较为活跃。虽然下半年M1与M2增速的倒喇叭口可能会继续缩小,但6.1个百分点的缺口在短期内难以抵补,这表明中国经济在短期内“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
此外,从宏观总量看,虽然房地产调控的“新国十条”对投资的影响会逐步显现,但新政提出各地要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要求如果严格落实,可以弥补商品房开发和投资的下降。外部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下半年出口增速有可能回落,但金融危机前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地步,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以及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让位于越南、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国家,这些都将给国内出口部门形成较强压力,促使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反而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的增加。与此同时,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收入分配改革也提上议事日程,可以预料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会进一步刺激内需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