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公司与仪征“情缘”再续
7月15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因为上海大众江苏仪征项目签约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了,上海大众这个公司全球人都不陌生,因为作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之一,多年来上海大众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与开拓创新迎来了如今的硕果累累,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也与这个公司息息相关,特别是此项目再次落户江苏仪征地区也是经过双方深思熟虑过的,参会各方对该项目的未来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并对该项目的发展前景也是信心百倍的,该项目将有望在2012年实现投产,规划年产整车30万辆。据悉,在这次的项目签约仪式上,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省委副书记、省长罗志军,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大众汽车集团董事、副总裁海兹曼,上汽股份总裁陈虹,大众汽车(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共同启动了该项目。副省长张卫国在仪式上讲话,胡茂元、海兹曼在仪式上分别做了精彩的致辞。出席项目签约仪式的还有江苏省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商务厅、国土厅、环保厅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上海大众相关负责人,扬州与仪征市领导王荣平、卢桂平、闻道才、周正权、刘本义、周农生、宗金林等全体领导,以及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
副省长张卫国说,上海大众江苏(仪征)项目的签约,是继2007年上汽、南汽“跨江合作”后,上海与江苏在汽车产业上的又一次成功牵手,也是长江之滨与莱茵河畔汽车产业的又一次成功合作。希望上海大众以此为契机,有效利用江苏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不断提高建设标准,把上海大众江苏(仪征)项目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标杆式整车生产基地。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党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鼎力支持项目建设,做好服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辉煌业绩。张卫国代表省委、省政府对项目成功签约表示祝贺,此次签约既是上海大众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江苏和扬州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喜事。汽车产业是江苏省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近年来,江苏通过实施跨区合作、兼并重组、自主创新,逐步构建起具有江苏特色的汽车研发制造体系。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江苏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者,特别是江苏扬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燕文主持仪式,仪征市市委书记费高云对此项目做了详细的介绍,费高云在介绍项目情况时说,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顺利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更高平台。特别是去年“两会”期间,梁保华书记亲临扬州讨论组,提出了“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并对仪征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一年多来,我们以梁保华书记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以“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仪征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等三大优势产业和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现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招引大项目,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推动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费高云说,回顾项目落户的过程,我们的感受是既充满艰辛,又令人振奋。在被上海大众确定为候选城市后,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合力攻坚,通过四个月的艰苦工作,经历了权威专家严格的两轮比选和多方论证,我们在白热化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这其中,凝聚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心血和汗水。最后,江苏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谢正义,仪征市委副书记、市长程希,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坚及副总经理何思渊共同签署三方投资协议。
上海大众仪征项目前景十分广阔
上海大众新项目落户江苏仪征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上海大众公司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许多的运营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江苏仪征基地建成后,对于加快上海大众发展,增加产品品种,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都将产生积极意义。正如仪征市市委书记费高云如下介绍说的那样,费高云说,该项目的签约只是项目建设的第一步,我们将始终把服务整车项目、支持上海大众在仪发展作为仪征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塑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全力为项目建设提供最优质、最贴心、最到位的服务,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早日达产。同时,我们将按照“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仪征”的目标,一方面,积极抢抓整车项目落户的重大机遇,围绕汽车产业链的前延后伸,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通过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带动全市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依托汽车项目,推动产业与城市联动发展,在城市以东打造一个足以承载汽车园区各项服务功能,自然美与现代美和谐统一的现代化滨江新城。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和扬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上海大众和仪征的精诚合作,有全市58万市民的同心同力,仪征生产的大众汽车一定能早日驶入千家万户,驶向世界各地;仪征一定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仪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仪征项目的签约再次为汽车内饰材料以及纺织品带来机遇
从中国地区汽车总量方面行情分析看,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1000万辆,保有量将达55000万辆,汽车用纺织品用量将超过26万吨,汽车纺织品的销售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而国外西欧地区车用纺织品产量已达产业用纺织品的35%,世界汽车内饰纺织品的用量仍以每年百分之四的速度增长。在亚洲,汽车用纺织品需求也很旺盛,中国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回顾2009年期间,中国地区汽车用纺织品行业也已经将迎来振兴机遇,特别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消费大国,这为汽车用纺织品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今,上海大众公司与仪征“情缘”再续让我们更加感到欣慰,上海大众在仪征地区产能的扩充也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带来机遇,作为国内加工制造生产车用纺织品的企业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挑战的延续,毕竟中国地区的车用纺织品行业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有了市场机遇,也要必须抓住机遇才对,如何抓住机遇也是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更加关注和研究的大问题,毕竟我们中国的车用纺织品行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悉如成套生产设备缺乏、汽车面料前、后处理缺少专业的工厂或设备等等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因为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后道客户的产品质量保证,另外企业还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有相关人士曾经介绍说:“中国的汽车用纺织品由于受客户订单要求的限制,大多为仿制,专业设计较少,致使目前的自主开发能力受限,从而严重影响了新原料和新技术的研发,很多企业还是依赖进口和合资。因此,中国地区汽车领域用的产业用纺织品与跨国公司的产品依然还有较大差距,他们在局部产品或技术的能力上可能具备,但在汽车内饰中具备模块化系统集成开发能力上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汽车用纺织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要想共同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同中国地区汽车内饰供应商和汽车整车厂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汽车用纺织品确实是发展的重点,要抓住重点问题,突出重点环节。特别是一些骨干企业,要在产品研发上有所作为,成为产业升级的排头兵才对。之所以说,随着中国地区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用纺织品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个个新的机遇摆在面前,而中国地区每年用于汽车工业的无纺织物近7000万平方米,汽车用无纺织物已占国内用无纺织物生产总量的20%,车用纺织品每年国内需求量大约在6250万平方米左右,而国内的生产能力仅能提供约50%;汽车地毯每年需求量在1200万平方米,国内可以提供10%左右。因此,每年需进口40亿美元左右的汽车用纺织品。汽车用纺织品产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未来3-5年车用纺织品厂家依然将把研发力度继续加大
随着汽车生产量的增加也使得车用纺织品的需求量增加,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如德国Freudenberg公司推出了Evolon超细纤维面料。这种超细纤维构成的非织造布是采用纺丝直接成网(纺粘法),其喷丝板采用裂片型(16瓣),采用水刺固结方法,水刺固结时,同时把裂片打开,把成网、开纤、固结在一道工序中完成。最终获得的面料每平方米的重量在40~240克之间。尺寸稳定性和吸音效果都十分优越,因此其开发的产品被应用于汽车纺织品中,包括车顶篷、内饰材料、地毯基布等。德国针织机生产商Dilo集团更注重对汽车用重量轻、成本低的针刺地毯的研发。为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就需要针刺地毯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使重量分布尽量均衡。这主要由Baltromix 和Mixmaster的混纺系统来完成。还有中国地区的浙江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设计开发的GM高性能汽车内饰材料,采用特殊的原材料,在进口高档经编机上织造,经过特殊的染色后整理生产而成,使得本产品具有阻燃、防气味、耐磨、耐虹吸、光照色牢度好、永久延伸率小、撕裂强度大以及尺寸稳定性等多功能,使其适用于汽车不同车型、不同部位,如汽车顶篷、遮阳窗帘、门板、支柱、遮阳板、座椅、行李架包覆、扶手等的装饰。如今,据悉,我国车用纺织品企业大都是生产工业用布、复合材料、涂布材料等的企业转型而来,缺乏品牌营销的经验。同时,成套生产设备缺乏;汽车面料前、后处理缺少专业的工厂或设备,因此最终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自主开发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在未来3-5年期间,以上问题要逐渐克服才对,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上下游齐心合力,笔者深信,未来是光明的,好的利润与市场发展空间属于辛勤拼搏的企业们!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 “第一纺织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第一纺织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21-33518485-617 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