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一向是朴素的、简单的展台布置及产品展示,让展会的主题变得简洁而明了——只为搭建商贸对接平台。在这个素净的背景中,不时跳出一些亮色,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这也正如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纺织对美贸易现状:平淡中不乏惊喜。
后危机时代依然沉重
和去年的忐忑相比,今年佛山东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学东先前的忧虑已经现实。“去年金融危机给欧美国家经济带来很大冲击,来参加展会前大家都担心没有效果,结果出人意料,来的观众很多,收获超出预期。今年展会本身组织得比去年更理想,客流量也有明显增加,但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消费者明显更加‘吝啬’,客商下单时压价很厉害。与此同时,我们的生产成本却大幅上涨,原料自不必说,我们以色织面料为主,去年棉花价格的大幅攀升有目共睹,此外,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每一项上涨都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双面夹击,就让企业的利润不断压缩。”不过好在东亚股份实力雄厚,企业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很强。在展会现场,记者发现东亚股份的展位前人气很旺,公司展出的一些高品质色织面料吸引了不少外商。
在3天的采访中,“压价”、“生产成本上涨”等话题贯穿了始终。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长戴前进对此也深有感触,尽管鸿润位于安徽桐城这样一个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的地区,但去年以来桐城地区的工人工资上涨也比较厉害,同时羽绒的价格也大幅上涨,这部分成本要想通过提价来转移出去,显然难度很大。对外贸接触得比较多的戴前进今年明显感觉到外商需求量的减少,于是公司改变了策略,在国外市场今年主要推中低档产品,中高档产品主要放在在国内销售。
“今年原料价格的一路攀升让企业手足无措。”汕头澄海区万盛毛织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琦文对此感慨良多,“去年年底前跟客户商定了产品价格,谁知年后原料价格又涨了上去,此时合同价格无法再改,多出来的成本只有企业自己承担。”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万盛现在尽量少接长单,这样可以及时调整价格。作为一家有一定规模的自营进出口企业,万盛并不担心缺少订单,只是市场的许多不确定因素给公司带来了不少风险。
如果说目前的这种状况只是让大型企业感觉“外贸市场不好做”,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份感觉则异常沉重。据山东一家纺织企业的副总经理坦言,公司今年的效益差强人意,上半年的既定指标没有完成,从目前情况来看,下半年未必会有转机,“涨价”加“压价”让公司的产品几乎无利可图。
美国市场如此,欧洲市场压力则更大。本届纽约展上,有不少深耕欧洲市场多年今年来试水美国市场的企业。据他们介绍,如今一些高端纺织品、服装在欧洲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欧洲债务危机加上欧元贬值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影响很大。
当然,今年也有表现强劲的企业和产品。说起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情况,河北邢台蓝钻染织有限责任公司外贸部经理张笑和笑逐颜开:“今年全国牛仔布厂开工都满了,所有的牛仔布都不愁卖。我们的产品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涨价了,市场形势好的原因是外商都在补库,牛仔布因此变得比较紧俏。”邢台蓝钻的牛仔布90%都销往美国,合作的品牌有Gap、Levis等,据张笑和观察,即便受金融危机冲击,牛仔裤等休闲服装市场销量并没有下降。此外,据其他参展商反映,今年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在美国市场依旧有旺盛的生命力。
压力转换为动力
虽然春天还没有到来,一向勤奋、智慧的中国生产商却积极转变,激发新的市场动力。
华孚今年推出主题色——中国红,整个展位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同时又不失时尚性。“主打红色,是因为想给金融危机中的同仁以鼓励。”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中心总经理助理李淑君说,除了色彩方面,华孚立志要带动流行色潮流外,在新品开发方面,华孚也做了新的尝试,今年与兰精公司合作,推出天丝、莫代尔色纺纱,“现在色纺纱领域竞争压力也非常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一方面策划时尚源动力。”李淑君说。
打出自己的品牌,是今年不少参展商的策略。东莞市超级顽童服装有限公司那个穿着红色花格衬衫、绿色背带裤的顽童Logo让人忍俊不禁,公司展示的那些时尚又舒适的童装也颇能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其销售经理告诉记者,该品牌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今年还将加大力度进军内地一二线城市,入驻北京、杭州等城市的高档商场。绍兴名庄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显著的“名莊”二字宣告了一个新的针织面料品牌的诞生。由贴牌到推出自己的品牌,不但增强了自己的话语权,同时也提高了利润,增加了产品内涵。从本届纽约展来看,这种发展战略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第三种创新则来自渠道。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仅广东就有两家企业准备在美国成立公司,第一家就是万盛毛织厂,第二家是广东康氏实业(刺绣)有限公司。此前,康氏实业在阿联酋迪拜已经设立了办事处,公司生产的刺绣与花边非常受中东人士热爱,此番在美国展出也比较受欢迎,这大大增强了董事长康辉宣在美国设立公司的信心。这两家在美国设立的公司主要负责销售及收集美国市场的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同时与市场的距离也更近。
金融危机之后面临的挑战虽然给企业的运营带来沉重压力,但由此也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从这一点来看也不完全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