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上午9时,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年第三季度(总第15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工资形成机制变革下的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契机、道路与政策。”
第二部分,我们将分析本轮工资上涨对经济结构到底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因为很多人认为本轮工资上涨将会使企业的投资、民间资本的投资,利润来源会进一步压缩,从而导致中国的竞争力降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等等观点,我们对此不抱有这样的看法,首先根据我们测算,本轮工资上涨到底对中国经济结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做了一些计算。
主要用的是投入产出法,来测算工资上涨产生的影响。第一,我们认为,本轮工资上涨毕竟会带来成本上涨的压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中国劳动力水平在持续提高,因此,在工资上涨的同时,单位劳动力成本在中国出现了下降,单位劳动力成本压力并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我们从2000年-2010年工资上涨水平来看,实际工资水平是低于GDP增速的,因此单位产品的劳动力产品从2001年-2010年并没有上涨,08-10年上半年期间,单位劳动成本快速下降,从5.1%下降0.4%。另外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宏观团队的计量研究表明,在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中工资成本推动的因素较弱。 我们利用经2010价格修整后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我们计算了当所有部门工资上涨10%的情况下,各部门成本将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
第二,工资上涨并不会对所有行业形成共同的冲击。不同行业工资上涨对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
农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工资上涨的影响较大,而建筑业和制造业工资上涨对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小。相比较而言,垄断国有企业部门的工资相对比较高一点,民营企业工资水平较低,本轮工资上涨对民营企业的工资上涨压力相对较大,这是经过我们测算得出的。
对出口的影响来看,本轮工资上涨并不会对我国出口比较优势带来根本性改变,非加工贸易出口品的生产受到工资上涨的影响较大,而加工贸易出口品的生产则受工资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小。加工贸易生产中的工资上涨将不对国内使用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品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本轮工资上涨对中国的出口产业影响不是致命的,也不是根本性的。
另外,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和出口地区结构的优化。我们分别测算了工资上涨对劳动力成本的效应,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对本轮工资上涨使相关行业产生负面效应的行业,如烟草行业、纺织业、服装也、木材行业、食品制造业。事实上在2009年整个出口结构中这些行业占的比重并不是特别大,而本轮工资上涨引起对相关产业效应为正的行业主要在制造行业,在工业化学品行业,在石油加工业,交通制造业是一个正的效应,而这些行业恰恰是在中国2009年的出口份额中占的比重相当高,大家看机器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分别占2.59%、2.28%,其实中国并不是主要买鞋子、买服装的,主要还是买设备,而这里的效应为正的。由此可见,总体上来看,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并不是致命的,可能是对中国未来出口产业调整是一个重大机遇。
再来看一下劳动力成本上涨对我国出口地区结构的影响。像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未来在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会面临很艰难的格局,但相反效应为正的行业,我们在法国、德国、以色列特别是印度比重相对比较高,我们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并不会面临根本性、颠覆性的格局,我们认为对未来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
另外工资上涨不会对我国制造业的大国地位形成根本冲击,从中美贸易关系看,中国对美国出口具有较为显著的互补性优势,中国外贸发展的外需基础稳固。从单位劳动成本的跨国比较看,我国对外贸易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换句话说,本轮中国产品劳动工资上涨引起劳动成本上涨,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这种贸易格局,因为我们的互补性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