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8个交易日创下2005年汇改后的新高。本报报道,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感受到了丝丝凉意,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日辉告诉记者,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基本上人民币涨多少,企业难活的(比率)就有多少”。
这的确是东莞和整个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所遭遇到的艰难寒冬。据统计,上半年,全国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913.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26%。但贸易数额的增加并没给纺织服装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美国海关今年1-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对美出口的155类纺织产品中,有82类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量增价跌现象。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突兀的市场信号。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攀升、出口退税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制约、国际市场标准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纺织服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往那种单打独斗、依靠价格取胜的粗放模式已经举步维艰,产业正由过去的成本导向价值导向转变。在这种深刻的变革面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国际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突破过去着重于成本比较优势和规模扩张的做法,转向于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产业集成创造条件。
这就是说,不同于纺织服装企业以往熟悉的“产品创新”竞争模式,当前,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经变更为更具系统意识的产业链“集成创新”竞争,在这种新的市场竞争态势面前,产业集中度和创新集成度的特征日趋明显,向产业链集成创新要利润正在成为新的商业法则。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本报昨日报道的毛纺织重镇大朗的“产业革命700天”,不难发现,在大朗毛纺织品牌畅行全球的反衬下,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所感受到的寒意和窘境,实则是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问题的凸显。
当前,如果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的趋势继续延续,越来越多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将会被淘汰,这表明,如果价值导向和产业链“集成创新”的竞争模式再不在行业中被尽快建立起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必将重新洗牌。毫无疑问,这是从根本上对纺织服装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