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棉花价格一路飙升,每天几百元的上涨幅度让人叹为观止。此举不禁让人联想起前段时间被热“炒”的蒜和姜,不相同的是,现在换了主角。
每一次疯狂涨价的背后,都存在着供求失衡的问题,但造成供求失衡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天气,有的是因为地域,但最致命的却是人为因素。
事实上,面对当前火爆的棉花走势需求及历年最低的棉花种植面积,供求紧张似乎从今年3月就开始困扰着国内的棉纺企业。与以往一样,在这次棉花价格暴涨中,市场的投机因素再一次成为价格暴涨的元凶,并引起了业内怀疑。
而怀疑并不是没有理由,游资的投机和炒作正是瞅准了老百姓在吃穿住上的刚性需求,也瞅准了市场的供需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投机不会带来任何亏损,只是说赚的多或者少罢了,因为对于这些生活的必需品,价格上涨只会使老百姓少买,但不会不买。
今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就曾指出,一些棉纺企业并没有心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技改上面,而是用在了囤积原料、寻求暴力上。其实多数大型棉纺企业在5月以前就已经完成了炒房资金的抽离并进入棉花市场。
就目前的棉价暴涨而言,监管的缺位依然难辞其咎。尤其是在杜钰洲的警告言论被报道以后,监管层面依然没有明显的行为和监控表示,这种放任投机的行为直接放纵了上半年棉花价格和棉纺企业持续的非理性火爆。
另外在目前中国市场经济行业组织发于不完全的情况下,寄希望于行业组织的警告和规范来实现市场的自动平衡依然有缘木求鱼之嫌,所以就此次的棉价暴涨,希望这是一次警示,因为对于监管层而言,还有时间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