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湘绣的发展历程,不论针法、题材、样式还是材料,均是在创新和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不断推陈出新,或许也正是湘绣突破当前困境的良方。
7月23日,上海世博会湖南周拉开序幕。当天,9名身着湘绣旗袍的“绣女”,现场展示湘绣技艺,引来交口称赞。
对湘绣来说,这样的荣誉或许早已不再陌生。凭借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不断完善的工艺技法,与苏绣齐名的湘绣早已是湖南最为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
然而,湘绣近年来的发展脚步明显落后。差距在哪?方向在哪?湘绣的从业者们,在思考,也在探索。
困局之变
艺术合理对接市场
眼下的长沙高温蒸腾,市湘绣协会副秘书长王家声的工作却无法停下,长沙沙坪湘绣产业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位担负着项目具体协调工作的浙江人,几乎每天奔走于工地之上。
“当前是沙坪湘绣发展最好的时机,时间宝贵,不能浪费。”王家声口中的“最好时机”,指的是2008年10月启动的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建设。根据规划,沙坪——这个有着“中国湘绣之乡”美誉、至今仍占全国湘绣产品销售总额七成的湘绣行业集散地,将在数年之内,完成湘绣文化广场、老街复古改造等多个项目建设,以改变过去湘绣产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较小、无序竞争的状况。
湘绣曾一度辉煌。上世纪80年代初,曾创下了年出口500多万美元的业绩,湘绣作品也常常被当作“国礼”馈赠外宾。然而,面对市场化浪潮的冲击,曾经无比风光的湖南五大国营湘绣企业相继倒闭,仅剩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一家“独苗”。
“我认为问题出在产品结构上。”湖南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创办人曾应明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湘绣行业盛行一种观点:只有工艺品才属于湘绣,而刺绣服装、枕头等日用品则不是,几大国营湘绣厂只做单一的工艺品。由于产品工期长,价格高,销售渠道窄,资金回笼速度慢,窘境很快到来。
1996年开始,曾应明将企业原有的产品结构整个颠倒过来——工艺品与日用品的比例从“八二开”变为“二八开”,企业的销售额随之猛增。此后,主攻“大众化”的龙腾公司几乎是一路狂飙,从最初创业时资产不足万元的小厂,发展为年销售额6亿余元的湘绣城集团,产品行销日本、美国等15个国家。如今,头顶“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头衔的曾应明,已成为湘绣企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民间文化来自民间,只有老百姓用得起的,才能成为民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曾应明说,在市场经济时代,曲高和寡之路很难“越走越宽广”,要想产业做大做强,艺术与市场的合理对接,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