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7%。其中出口144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1%,环比增长4.1%,略低于7月份的历史高点;进口1281.1亿美元,总额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4.1%,环比增长7.4%。贸易顺差168.8亿美元,较上月环比减少15.7%,为最近5个月以来的低点。
9月我国进出口增速双双回落,贸易顺差持稳回落。9月我国进口同比增速自上月回升之后再度下滑。从贸易方式来看,1-9月一般贸易逆差增长迅速:1-9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746.7亿美元,增长41.3%。其中出口5191.3亿美元,增长37.2%;进口5555.4亿美元,增长45.4%;贸易逆差364.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8倍。加工贸易进出口8376.2亿美元,增长32.4%。其中出口5316.4亿美元,增长30.1%;进口3059.8亿美元,增长36.4%;贸易顺差2256.6亿美元,增长22.4%,相当于同期总体顺差规模的1.9倍。
从贸易国别分析来看,1-9月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日本和东盟:1-9月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3494.9亿美元,增长34.4%;与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2785.4亿美元,增长31.5%;与日本双边贸易总值为2144.6亿美元,增长32.2%。其中对日本出口865.1亿美元,增长24.1%,自日本进口1279.5亿美元,增长38.4%,对日本贸易逆差414.4亿美元,增加82.2%;与东盟贸易总值达2113.1亿美元,增长43.7%。其中对东盟出口995.3亿美元,增长36.2%;自东盟进口1117.8亿美元,增长51.1%;对东盟贸易逆差122.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贸易逆差仅为9亿美元。
从进口增长较快的商品结构分析来看,1-9月我国大宗商品和农产品进口总金额增长较快:1-9月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4.6亿吨,下降2.5%,但进口均价为每吨121.7美元,上涨56.4%;进口大豆4016万吨,增长24.1%,进口均价为每吨439.4美元,上涨1%。此外,进口机电产品4819.7亿美元,增长39.4%,其中汽车58.6万辆,增长1.3倍。
进口增速回落,但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进口增速回落主要受基期因素的影响,从2009年8月到9月,进口总量增长了150亿美元左右,而从2010年8月到9月,进口总量仅增长了88.40亿美元;二是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得益于国内自然灾害气候导致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回升。1-9月累计我国进口的谷物及谷物粉总金额同比增长达97.2%,大豆同比上涨25.4%,较1-8月份总额同比增幅又有进一步的提高;三是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得益于国内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出现明显放缓,前期4万亿投资计划仍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应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进口需求较高,如9月份我国铁矿砂及精矿进口同比增速保持在34.94%、原油同比增速进一步恢复到43.65%。
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与东盟贸易往来增速趋稳,出口东盟占总出口比重出现下滑。这与近期东盟普遍面临的经济过热降温有关。9月份中国对东盟出口新增114.83亿美元,同比增速连续4个月下滑至12.81%;二是虽然欧债危机的放缓与欧美经济的弱势复苏延续,但是经济短期内轻微的二次探底压力犹存,尤其是欧美对华贸易摩擦仍处于不断增加态势之中。9月份中国对欧盟与美国出口新增288.02、269.78亿美元,同比增速从8月份的34.35%、35.39%进一步下滑至9月份的27.37%、27.52%。
贸易顺差持稳回落的主要原因是进口与出口增速的同步回落,但进口回落幅度小于出口。9月份进口当月值比上月增长88.40亿美元,出口当月值比上月上升56.90亿美元,导致贸易顺差比8月下降31.50亿美元;进口与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从8月份的35.23%、34.36%变为9月份的24.23%、25.13%。
未来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初现端倪,预计进出口增速将趋稳。一是未来东盟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除需要抑制经济过热以外,还需要警惕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出口增长压力。截至目前,日本、韩国与巴西等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均已采取单边外汇市场干预措施,以限制本币快速升值压力的集聚。这必将延长世界经济弱势复苏的期限,同时也会对国际进出口经贸往来造成一定程度的复苏阻碍。
二是发达国家弱势复苏趋势短期内难以改观。欧债危机虽总体趋于缓和,但局部风险犹存。9月底穆迪再度调低对国有盎格鲁爱尔兰银行的优先债券评级,再度引发市场对爱尔兰以及欧元区银行业的担忧。除了爱尔兰,有德国媒体报道,欧盟委员会对于德国地区银行的生存能力也缺乏信心。
美国、日本经济表现继续低迷,美国制造业的PMI指数从8月份的56.30重新回落至9月份的54.40;日本制造业PMI指数从8月份的50.10继续回落至9月份的49.50。
此外,欧美为推动本国出口产业经济复苏,未来对华贸易摩擦仍处于不断增加趋势,中国出口增长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考虑到欧美日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的有限放开,中国进口可能会因此略有受益。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渐趋稳中有增。截至9月24日RJ/CRB指数稳定回升至283.63,已基本回升到2010年初欧债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这也反映了上半年由于市场担忧欧债危机扩大带来二次探底风险造成的状况得到基本缓解。另外,考虑到新兴市场国家采取加息、紧缩货币等措施减压经济过热、欧美日发达国家弱势复苏、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放缓,未来大宗商品市场更可能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并不大,对进出口波动的影响将会降低。
四是国际领先指标方面依然不容乐观。近期公布的OECD国家8月份复合领先指标CLI同样延续缓慢下滑的趋势,所有国家的CLI从7月份的101.1636下滑到8月份的101.131,G7则从7月份的101.217下滑到8月份的101.1763。这表明OECD国家与G7的经济复苏信心仍然处于小幅下滑过程,经济复苏的预期远未得到稳固。这对未来中国出口和进口上升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预计10月出口增速趋稳,第四季度增速将在30%左右,全年增速调高至28%左右。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兴市场国家采取加息、抑制资产过热等措施减压经济,并有可能采取竞争性贬值的措施、欧美日发达国家弱势复苏延续并可能低幅调整,中国的出口需求空间将会收窄。此外,欧美发达国家次贷危机之后强化出口产业优先策略,对华贸易摩擦将会不断增加,再加上去库存周期逐步展开,外部出口环境未来持续快速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从内部环境来看,中长期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多项因素累加可能会使出口增速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
预计10月进口增速将走稳回升,第四季度增速将在40%左右,全年增速维持在35%的年初判断。影响进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西部开发与廉租房建设投资仍需较长的周期;二是出口增速平稳,尤其是低附加值的“两头在外”加工型出口下滑将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三是进口需求持稳、人民币未来可能升值,以及大宗商品市场趋于稳定可能会降低中国进口总额成本。对进口同比增速反弹有利的因素是2009年10月份的进口规模较9月份下降较多,如果延续目前的进口增速,那么2010年10月的进口同比增速可能会出现反弹。
贸易顺差将继续持稳。目前中国贸易顺差虽较7月高点回落,但已经回复到2007-2008年间的常态水平,虽然未来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均会面临一定程度压力,但是由于中国本身的全球产业制造中心优势、亚洲新兴市场复苏较快、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趋于稳定,未来出口下降的速度会慢于进口,因此预计未来月度贸易顺差仍会在200亿左右的正常水平。
执笔:陆志明,金融学博士,交行金研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