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达6.6582元,再次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按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17.90%。
围绕汇率议题,全球制造业基地之一的中国长三角区内的企业,一轮新变局早已为之舞动。
10月12日以来,在上海、浙江等地走访了近30家外向型制造业企业。其中,机电类科技企业12家,传统型制造业企业28家。
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企业对人民币升值并未表现出三年前的敏感。时过境迁,他们的窘境已不仅仅停留在汇率问题的表面了。
高新科技:壁垒前“火”起
“你看我们的厂区,4万多平方米的面积,正常生产的话,年产能达到10多亿元是绝对没问题的。”高少华是浙江三蒙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远眺窗外的建筑向记者介绍。
然而,高的厂区目前开工的不到一半。
高少华企业的产品市场,直接处于人民币、美元对决的“暴风眼”。随着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临近,美国关于人民币汇率议题高烧不退,鼓噪得几近沸腾。
然而,最困扰高少华的,却是美国的近期针对他这个领域展开的贸易战争。“和这些连续的官司相比,汇率的风险我现在基本没去考虑了。”对于他而言,除了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外,其他领域的中美贸易战鼓也已擂响。
8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旨在重拾美国本土制造业竞争力,增加就业。
高少华的企业主要产品GFCI系列,几乎都在美国市场销售。根据此前的市场情况,这类产品在美国每年销售额约为40亿美元。其产品打进美国市场在2003年,当时依靠中国特色的低成本得到了迅速扩张,订单纷至沓来。
“这三年来,利润越来越低了,尤其危机后,美国人找‘麻烦’的也多了。”但他表示,他会应对到底。
首先,危机过后,美国的经济没有活跃起来,受此影响高所在企业的利润和订单处于下滑趋势。此外,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一旦中国生产商对产品相应提价,美国销售商很难接受。“现在虽然有利润,但少赚了不少。”高感叹。
人民币升值,无法作为国内生产商议价条件之一。“我们和传统的制造业不同,调了后赚不到钱。”高感叹。
高少华的杀手锏是他拥有一只研发团队,主要的价格就攀附在这系列产品的专利附加值上,每项专利的开发费用都在80万元之上。
让高乐观的是,虽然中国劳动力市场和7年前相比,大致价格从每小时20元上升到目前的70到90元左右,但和美国的每小时过百美元相比,仍有市场竞争力。
“老美肯定是不甘心了,所以就在今年连续引发车轮战。一家企业起诉我们赢了官司,不到半月,另一家又引发官司。”同样被卷入车轮战的中国企业共有5家了,高少华说:“这是致命的壁垒。”
“这已经不是企业本身能解决的问题了,关键时刻,还需要国家的力量。”中国中小企业促进会副会长周德文认为。
全球货币锚漂移
“手头还有200万元,真不明白怎么去投资了。”国庆节期间,王明为台州市椒江区一套四室两厅的房子付了首期。节后,随着国内上海等区域房产限购政策陆续出台,关于物业税的传言开始汹涌,王明也迷惑了,“怎么才能让自己的闲钱增值保值?”
农副产品上涨、原材料上涨、人工工资上涨……都在狙击王明手中的资金。于此同时,王的主业已经停滞。“这200万,再放银行的话,那么低的利率,我怕没过多久就会缩水了。”他很不安。王明原本在温岭开个年产能约100万元的鞋类配件工厂,为同个工业区里的一家休闲鞋提供配料。但因为上游订单减少,他的工厂也无奈歇业。 “利润太低了,最近供电限制又严重,再这样干下去,没前途的。”王说。虽然投资黄金和股票都赚了钱,但这对王明来说只是投机,并非主要投资方向,他显得有些惴惴不安。
王明是调查到的30家企业中两名停业的企业主之一,但并非是个别现象。金融危机后,他仅在今年春节开始开了工。
那段时间,浙江制造业企业在危机冰霜夹击后,露出逢春迹象。浙江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田宁回忆,这一期间该公司单纯的客户增长量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0%。但好景不长,生产成本的急剧上升,加之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国际价格竞争力减弱,让不少企业主举步维艰。
浙江金融监管部门一名官员认为,人民币升值之前,中央政府对房价作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控,意在遏制楼市投机行为,以防止国际热钱回流中国推高房价,“从现在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低端制造业影响很大,并间接影响到就业,然后是增大贸易逆差,对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和外汇储备等资产产生不利的影响,并直接引进输入型通胀。”
记者调查发现,一种被称为“全球货币锚漂移”的方法被用来应对人民币升值大势。比如,在接订单过程中,厂家将汇率上升的风险和销售商协商一个双方都认同的锁定区间。
此外,相对于此前外贸订单基本都采用美元计价,也有企业根据订单区域的不同,放弃美元结算,选择另外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为定价单位。
也有一些企业主也形成了一种应对的举措。对企业存活或者发展,应对的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温州日丰打火机产品就从欧盟、美国等市场退出,转战日本等国家和区域,据称,今年以来公司订单量开始走强。以日本为例,增长率大概在20%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