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圣诞玩具和礼品的最大生产国,今年年初,由于订单恢复许多圣诞品生产商曾喜笑颜开,但随着订单陆续交货,进入出口结汇期,不少企业却欲哭无泪。
圣诞老人、圣诞袜、雪人、驯鹿……在汕头澄海全宇工艺玩具有限公司比篮球场还大的样板间里,摆满了各种款式的圣诞玩具和礼品,品种有上万个之多。公司总经理许松辉满面愁容地告诉记者,今年的年景比金融危机时还要差。
汕头澄海是中国最大的玩具制造基地之一,圣诞礼品和玩具占中国出口的70%以上。这里有3000多家相关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至少10万人。
许松辉从事圣诞礼品生产已有30余年,从改革开放初期就依靠生产“圣诞老人”发家致富。2010年,好不容易熬过金融危机的许松辉接到了2000多万美元的圣诞订单,他为此多招募了400多工人加班加点生产。
10月15日,今年的最后一批圣诞产品出货,结汇时许松辉傻了眼:“人民币比年初签订单时涨了2%,利润全被汇率变动‘吃’掉了”。
还有一个多月就是圣诞节,而许松辉还有500万美元没有收汇,这就意味着由于人民币升值他将直接损失60多万元人民币。“这相当于很多小企业一年的利润,已经有不少企业扛不住,最近澄海有十几家规模不小的企业停工停产了,”许松辉说。
由B2B媒体集团环球资源所做的一项针对239家中国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60%出口企业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若升值2%或以上将对其出口带来负面影响。
今年1-8月,中国玩具行业出口额为59.8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1.6%。但是,玩具行业普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玩具分会秘书长薛萌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进一步压缩玩具行业本已不高的利润空间。”
许松辉拿着一个半米高的圣诞老人说,这种在美国市场可以卖到19美元一个的圣诞老人从他的厂里卖出去是5美元,原来估计毛利润可以达到0.4美元一个,但最后算账每个反倒亏了0.45美元。
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压在许松辉身上的“三座大山”。“今年原材料涨了30%,工人工资涨30%,好不容易想尽办法完成了订单,又赶上人民币升值,利润空间大大缩水,”许松辉说,原材料和用工成本增加可以计算,也可以通过寻找替代材料和提高机械化程度逐渐消化,但是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来说却是致命一击。
澄海玩具协会会长、广东骅威玩具工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卓才认为,今年国际市场有所恢复,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成本的上升则使位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制造”难以分享市场复苏的喜悦。
对于不稳定的货币市场,很多出口企业想尽了办法减少风险,有的选择银行的套期保值业务,将汇率提前固定下来。但对于众多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又增加了新的成本。
正在为明年的订单做准备的广东益裕工艺五金电器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绍溪说,明年将尝试使用银行套期保值业务,“很多企业都不愿意使用套期保值,因为这个行业利润太薄,再给银行赚一部分去,自己更加所剩无几。但有什么办法呢?”
由于汇率不稳定,大部分企业对新的订单接单谨慎,以免出现做一单,亏一单的结局,而为了留住工人和市场,企业更愿意选择“短平快”的小单。
除了市场和汇率等风险加大,用工环境的变化也使中国的圣诞礼品生产行业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郭绍溪说,1992年是生意最好做的一年,那时一个半米高的圣诞老人出厂价为2.6美元,当时的工资是一天8元人民币。而今年同样材质大小的圣诞老人出厂价为5美元,但工资却是一天50元人民币,18年来商品价格涨了1倍,工人工资涨了6倍。
“就是这样也仍然招不到合适的工人,”郭绍溪说。
在益裕工艺公司的车间里,37岁的工人李延玲正低头一针一线地缝制一个布制维尼熊。这个来自河南南阳的女工每个月可以赚1500多元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300多元。
在澄海的玩具工厂,圣诞老人、圣诞袜等产品,许多工序需要工人手工缝制,工人们大多是70后已经结婚生子的农村妇女,而年青一代的农民工已经很少人会做、愿意做针线活。
郭绍溪说,以前圣诞礼品行业只要靠近市场“这一头”就好,现在还要想办法靠近劳动力“这一头”。今年,郭在江西开了分厂,还在广东更偏远的山区开设了十几个加工点,以便招到更多工人,但他说,“内地的工资虽然没有沿海高,但管理成本和运输费用却多了许多。”
在圣诞礼品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郭绍溪对未来充满迷茫,“外国人要过圣诞节,圣诞玩具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中国那么多农村劳动力也依然要解决吃饭问题,但这个行业风险越来越大。”61岁的郭绍溪说,很想关闭工厂,但那些跟了自己十多年的工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