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名一)"如果你下个星期再来工厂,我这个服装加工厂就可能不复存在了。"位于杭州乔司一带的一服装加工厂老板李大海(化名)用一块布料擦拭着办公桌上的座机--这部电话机上落了一层灰尘,显然"无人接听"状态已有一段时间了。
李老板的工厂位于乔司镇,极难寻找。李老板痛苦地告诉记者,自己工厂一直是接外贸服装加工订单,生意一直很顺利;但最近"手气太差",由于一批出口美国的服装出现细微瑕疵,被美国采购商退了回来,价值近100万美元,损失非常惨重,最近正忙着为自己的工厂"料理后事"。
在江浙地区,密布大大小小数十万家各类服装生产和流通企业。被库存和尾单等拖死的例子不枚胜举,李老板只是这些悲惨众生相的一个宿影。
一个梦想,源自曾经的痛苦
如何能解决像无数李老板这样的悲剧,让他们不再有库存的烦恼,真正构建服饰产业健康良性的生态产业链呢?在走访了数家因库存即将倒闭的服装加工企业后,记者怀着困惑来到了位于杭海路正在筹建的华东第一家专业服饰尾货市场--沈大服饰城。这也是本次记者调查采访的最重要一站,因为早就获悉沈大服饰城正在筹建一个专门做尾货的市场,可见民间力量对需求把握的敏锐。
当记者走到沈大服饰城,发现大厅显得热闹非凡,密集挤着300人,听着难懂而特有的口音就知道这些人是来自温州和台州等地。沈大服饰城掌门人--沈浩荣在在看到记者后高兴地说了一句:他们都冲着空白的商机而来的,嗅觉可灵敏呢。
在谈起为什么要建一个专业尾货市场,沈浩荣对记者说,我从事服装行业也20多年了,既开了服装工厂,也做过服装经销代理,曾经差点被服装库存问题给击倒,深刻地感受到库存的打击有多大。
沈浩荣继续说,中国的大部分服装厂家库存率控制在20%左右就很不错了,有的更高,若产品的出现大量积压时,不仅占用了公司运作资金,耗费人力、物力,也使公司的管理成本、获利成本增加,拉长了产品的周转周期,降低了公司的整体利润,影响公司的发展,严重的还会使销售流通公司陷入青黄不接,资金周转不灵,最后导致彻底瘫痪。
"何不专门做一个市场,把这些库存产品都拿过来呢?"沈浩荣一直这样思考。浙江又是服装大省,几十万的服装企业肯定会支持他为他们盘活库存,汇笼资金的。而在市场大省的浙江目前也没有一家专业的市场是来做这个库存服饰的,所以他那个市场是独特的,也是市场竞争中符合"错位"原则的。就这样,一个尾货市场的造梦行动就拉开了帷幕。
破茧化蝶,尾货可以很美丽
据第一纺织网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服装库存量已经达到生产量的20%,约为120亿件,每年的增幅还保持在5%.根据正常增长测,2010年将达130亿件的服装尾货。
2007年中国皮鞋年总产量约100亿双,占全球皮鞋总产量的40%,而皮鞋销量已占据鞋销量的41%。如果按照10%的比例计算,每年仅皮鞋将产生10亿双鞋子的库存。
而像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仅09年一年在中国就有价值10亿左右的库存产生,09年恒源祥货品积压为2.5亿~3亿元,奥康则为1.2亿~1.6亿元,美特斯·邦威推出的全新品牌"ME&CITY",2009年第一季度的适销率降至30%,库存严重,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从而引发裁员、渠道调整系列举措。
如此庞大的服饰尾货量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产生的呢?记者对沈大服饰城董事长沈浩荣进行了剖根采访。沈浩荣回答说,根据我多年的服装经营经验,结合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可以做以下四点总结。
第一种是品牌产品尾货,或称原单尾货。这些尾货是国内厂家在生产完国外的订单后剩下的,款式和质量与国外的订单属于同一批货,由于厂家已经赚到了钱,所以剩下的这部分产品就会以非常低的价格卖掉,通常低于成本价。第二种是外贸尾货。这些产品原本是为出口计划产生的,但由于产品存在一些小问题而转为内销的。比如服装上的英文字码印错了,或者有些色差,放码不一致,跳线抽丝等原因无法出口。这样的产品价格比较低,销路也比较好。第三种跟单尾货。加工企业觉得这批订单款式不错,认为有利可图,在完成订单任务后,采购同样的或者相似的主辅料继续生产,然后批发给各个大批发商,之后流向全国各地。第四种是过季尾货。也就是说季末的剩余货品。而在第二年销售该产品时,面料、色彩或款式已经跟不上潮流,尤其女装表现更为明显,这样这部分产品就成了尾货。
由此看来,服饰尾货是较为正常的产品,是产品就必须销售,必须寻找市场。据调查,中国中低收入人群超过10亿,这些人群对经济实惠的服饰尾货抱有巨大的消费热情,经常到一些折扣店去淘宝。有了专门的尾货市场后,生产厂家即可解除库存的后顾之忧,中低收入阶层又有有了淘宝消费天堂。
甩开包袱,转型之路更开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大半生从事服装产业的沈浩荣内心深处有个更深的朴实情结:杭州的九堡-乔司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大大小小云集近万家服装企业,大部分是家庭作坊,或者是加工制作型企业,有小部分具备品牌的企业也是做得非常累,经常受到滞销、库存的拖累和烦恼,想要走向转型升级的品牌之路非常低艰难。什么时候家乡的服装企业能活的更轻松,更有尊严?这其实是沈浩荣创办服饰专业尾货市场的源头动因。
中国是服饰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服饰尾货大国。但是中国服装产品的品牌升级之路却是走得非常艰难,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订单锐减,库存大量增加,江浙地区大量无竞争优势、无品牌的服装企业面临倒闭。
而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服装企业家的朴实情结,刚好切合了党和政府制定的转型升级政策。金融危机之后,杭州政府颁发了《2009-2011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采取政策、资金、搭建平台等诸多措施促进服饰制作企业走品牌升级转型之路。沈大服饰城的诞生和政府的规划不谋而合。
对于服饰尾货市场带来的利好,位于杭州乔司胜稼村的迦南地服装厂厂长周珍总经理很有感触。她内心的想法说出了全行业的心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是从安徽老家过来草根创业,看重的就是杭州服饰产业链的完善配套,虽然自己白手起家,已经一步一个脚印做起了服装加工企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包袱越少越好。自己看到了很多想升级转型的企业,一个把握不准产生了几万件的库存尾货,甚至发展之路就此夭折。有了专门的尾货市场,服饰企业没有了库存的后顾之忧,企业就可以更大胆地走创新,转型发展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