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12月10日召开。外界普遍预测,本次会议将就管理通胀预期、房地产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当前的经济热点进行新的表述,这也将成为下年度宏调措施的依据之一。
上周五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确定了中国货币政策基调,明确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至此,持续2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既要兼顾经济状况维持良好态势又要做到还富于民、进一步调结构促改革。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像是在走钢丝,需要在通胀、增长和资产价格等诸多难题之间达到动态平衡,这亟待政府能开出一剂能治百病的药方。
从整体脉络梳理,国内主要面临以下经济困境。
一是管理通胀预期、防止资产价格泡沫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两难。
中国10 月份CPI同比涨幅达4.4%的25个月新高,而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忧虑,助推着包括中国对通胀的预期。严峻的物价形势已迫使中国央行上月采取两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银根措施。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大行政管控力度,严禁各地出台新涨价因素。收紧货币政策固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但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承受这一冲击呢?
对此,央行研究局邹平座表示,通货膨胀要治理,但政府不会为了防通胀而不管经济增长,明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仍然居首。但安邦咨询公司近日发表的评论则认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0月份PMI为54.7%,连续第三个月回升,经济回稳的态势进一步明显。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已确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基调,经济增速的适度下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于是,在促增长和抑通胀的权衡中,抑通胀将考虑得更多一些。
从市场的声音来看,调高通胀目标已成为许多学者和专家的共识。外界认为,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管理层或将提高通胀目标至4%,并设定一个较低的5—6万亿元的信贷额度,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人民银行将收紧流动性,包括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发行更多央行票据,后者可能会推高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
市场总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渣打银行宏观分析师严瑾表示,除了减少信贷规模,或许2011年还会通过加快人民币升值缓解通胀压力,预计2011年上半年升值幅度较快,或升值7%,预计全年人民币升值6%。对于有学者提出会将CPI调控目标上调的说法,她认为,上调的意义不大。华尔街日报评论则认为目前来看中国本轮通胀是信贷过度投放造成的,而且更多的是蔬菜等非贸易品价格出现大幅蹿升,输入型通胀的特征并不明显,通过人民币小幅渐进升值抑制通胀的策略不可取,认为按兵不动才是中国汇率政策当前最好的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市场的多种声音下中国政府需要权衡利弊做出取舍。
二是愈演愈烈的楼市调控和越来越高的房价之间的角力。
楼市调控和高房价之间的博弈看似难以理解,但房地产业链条上房产商,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总是那么“暧昧”,在整个市场中处于底层地位的老百姓们只能望洋兴叹之余继续狠下牙关存钱买房。高房价在2010年一直延续。虽然政府连续两次出台较为严厉的调控措施,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收效不大。截至目前,全国大范围的地区房价还在上涨。
分析人士指出2011年的楼市调控政策毫无疑问还将保持收紧。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很可能在明年的信贷规模、投资项目的分配以及更多的紧缩政策出台方面有新的举措,收紧信贷成为必然。
正在讨论中的另一个议题是引入房产税。房地产投机吸引力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是业主不需每年缴税,因此购买房屋空置等待房价上涨的成本相对较低。房产税还可帮助地方政府创造更稳固的财政基础并减少地方政府对通过不断卖地来平衡预算的依赖。不过,引入房产税在政治上十分棘手,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害怕如果房产税造成房价急剧下跌,可能会引发业主的强烈反弹。据综合媒体报道,中国很快将推行房产税改革,最可能的时间是在明年3月的“两会”之前。
三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的难题。
专家预计,目前中国社会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创纪录的6,而不是被广泛认同的4.6,而国际警戒线是4。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财富分配的差距也在拉大。每一次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都会导致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转移。在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财富和收入不均会导致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内部需求不足使经济不得不依赖外部需求实现高增长。而通过税收等措施改善国民收入分配,不仅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还可能出现激励不足、损害经济效率的问题。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过去20 年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09年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5%。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是一个真实的趋势。可见,在过去改革二三十年当中,中国经济的蛋糕是在不断做大的,但是切分得却非常不理想。特别是劳动者、中低收入阶层在蛋糕中占的份额太小,而且比重有下降的趋势,这迫切需要改变,否则将影响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
而要真正做到藏富于民,就要冲破既有利益阶层的藩篱,提升大众真实收入,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大力扶持消费信用、大量发放消费券。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
2008年11月的“四万亿”政策止住了宏观经济直线下滑,但是也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由财政扩张导致的税收和政府债务增加会使居民的终身财富下降,从而对私人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产生挤出效应。在目前的通胀环境下,挤出效应会降低财政支出乘数,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是“转方式和调结构”的重要一年,全国上下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会经过一年的工作就发生实质的改变,因此转调工作还是近几年的工作重点。有观察人士则认为,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将重提转调工作,而且力度可能还会有所加大,经济转型将是今后长期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而新兴产业的振兴无疑是转调的重要方式。
路透社近日认为,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之一是启动内需,减少过渡依赖外贸的不平衡局面。而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启动内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关键因素。此外,在扩大内需方面,国家可能还会有相关政策出台,而从家电下乡以及依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措施来看,这些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都有积极作用。
五是发展农业与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也会推高消费品价格,造成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补贴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且降低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三农”问题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在新时期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 “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有媒体认为,在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在短期内紧缩货币以稳定通胀预期,而在长期则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以转变增长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就当前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对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尽管通胀已经成为最近以来的一个热门名词,但仍然有43%的人认为调整经济结构是明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
确实,面对这么多经济问题难点,单从一个方面入手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固然不可取,但是想要冒进地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现实的。面对错综多变的国际态势以及复杂的国内宏观经济背景,最主要的还是抓住经济问题的核心:让广大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真正做到藏富于民。很多内生性的社会政治层面的问题都是经济所衍生的,因此经济体制的改革要真正落到实处。尽管中国已强调经济增长更重质量,但面对骤然上升的通胀压力,追本溯源,接下来更应适当放缓经济增长率、加快调结构、合理疏导过多流动性、缓解对资源及能源等产品上涨的压力、以及尽快推进收入分配和理顺资源产品价格、提高居民收入才能达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