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纺企业对棉花质量的需求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棉纺企业数量较多,企业性质比较复杂,各企业因为企业性质、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经营状况不同,采购使用棉花体现出的特点也不同,对棉花质量指标的需求也相应的有所区别。从企业组织生产的方式和水平、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等方面综合来分析,大致可以将现有的棉纺企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第一类企业,是部分以生产高档纱线产品为主的大中型棉纺企业。这类企业数量较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也较高。这些企业为了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开始采用精细化配棉的方式组织生产,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使用计算机配棉系统(EFS)和仪器化检验数据来组织生产,科学合理的选择配棉方案,既达到了稳定产品质量的目的,又降低了用棉生产的成本;二是根据自身实际生产需求,结合仪器化检验结果有选择性的采购棉花,保证了企业用棉质量的稳定,避免了盲目采购棉花造成的损失,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三是企业棉花库存数量较多,一般至少可以满足企业两三个月以上的用量,可以确保实现连续、稳定的配棉方案的需求。这类企业对棉花质量指标的要求较高,尤其是以生产高支纱线为主的企业,除了关心棉花的品级、长度等传统技术指标外,对棉花的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指标都十分重视,对短纤维率、异性纤维含量的要求也比较高。个别企业甚至对棉结、荧光度指数等指标也比较关注。
2.第二类企业,是除第一类企业之外的的其余大中型棉纺企业,这类企业拥有的纱锭数量一般都有数万锭,有的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锭,年用棉量少的有数千吨,多的有数万吨甚至数十万吨,生产的产品高、中、低档都有,品种比较齐全,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完全实现精细化配棉生产。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生产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部分企业也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配棉系统和仪器化检验结果进行配棉生产,但是大部分企业对此还缺乏足够的了解,还是沿用传统的配棉方式组织生产,配棉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都有待提高;二是采购棉花以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为主,主要参考成批检验的棉花品级、马克隆值等指标,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细致的指标要求;三是企业有一定数量的棉花库存,一般可以满足企业一个月左右的用量,但是不能满足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配棉方案的需求。在购买棉花时,大部分企业对质量指标还是比较关注,除了品级、长度、马克隆值指标以外,对短纤维含量和含杂率等对生产成本影响较大的指标关注度更高。而部分以生产气流纺纱线为主的企业,则对棉花质量指标的关注度都比较低。近几年来,使用计算机配棉系统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基本都局限于使用能够逐包提供HVI检验数据的美棉,对使用国产新体制棉花的认知程度还有较大的差距。
3.第三类企业,是纱锭数在2万锭以下的数量众多的小型棉纺企业。这类企业以个体私营性质为主,受设备、技术能力等条件的制约,生产的产品以中、低档纱线为主。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差,生产组织基本还属于粗放模式,配棉生产只能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二是棉花库存数量很少,大多数采取随购随用的方式采购棉花,由于棉花的批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配棉生产中低棉高配、高棉低配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生产的产品质量波动也较大,配棉成本较难控制;三是采购棉花渠道比较杂乱,采购的棉花质量难以保证。这类企业采购棉花时,一般对成本控制比较严格,而对棉花质量指标的把握和关注度都相对较差,绝大部分企业对国产新体制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数据使用方面的知识都十分缺乏。
二、棉纺企业购买棉花所注重的质量问题
1.异性纤维问题。对于长期困扰我国棉花质量的异性纤维问题,棉纺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反应比较强烈,其中以生产中高档纱线产品和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企业尤为突出。目前部分企业在棉花使用前仍然采用人工挑拣的方式排除异性纤维,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受到较大影响,对于生产规模较大、用棉量较多的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一方式已经基本被放弃,产品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以生产中、低档纱线和内销产品为主的大多数中小型棉纺企业,对于异性纤维问题的反映并不突出。这种对棉花异性纤维质量问题的差异化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国国产棉花异性纤维问题治理的难度。
2.新体制棉花的重量问题。按照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设计的检验体系,新体制棉花的回潮率和重量数据由棉花加工企业负责提供,由于部分企业的诚信存在一定问题,导致部分新体制棉花在贸易结算中出现亏重现象,这一问题以内地棉花尤为突出,棉纺企业对此普遍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棉纺企业采购内地棉花普遍采用重新检验重量的方式,对棉花加工企业提供的重量数据基本不予采信。因此,如何确保新体制棉花重量数据的公正、准确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小包棉的成批棉花质量均匀性差的问题。由于小包棉加工企业尚未退出市场,目前市场流通的成批检验的小包棉花仍占一定比例,棉纺企业反映较多的是这种棉花质量均匀性较差,在使用过程中会对成纱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带来不利的影响,而新体制棉花由于实行逐包检验的方式,根据检验结果组批后,成批棉花质量均匀性明显好于小包棉。由于目前棉花市场供应存在一定的缺口,小包棉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对于小型的个体私营棉纺企业来说,使用小包棉的比例更高。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快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的进程,尽快实现小包棉加工企业退出市场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针对棉纺企业的需求做好棉花质量监督工作
正确把握棉纺企业对棉花质量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做好棉花质量监督工作和公正检验工作,更好的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棉纺企业对新体制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结果的使用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和新体制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的顺利推进。从目前情况来看,棉纺企业中能够认可,并在生产中直接使用新体制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结果进行配棉生产的企业数量可谓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企业只限于认可公证检验结果,按照公证检验的品级、长度、马克隆值等结果进行结算,或者参考仪器化检验结果指导配棉生产。国内数家已经引进使用美国计算机配棉系统(EFS)的企业,基本也是以使用美棉和美国棉花公司提供的HVI检验数据进行配棉生产,很少有直接将国产棉花及HVI检验结果引入配棉系统中使用的。个别特大型棉纺企业,甚至倚仗自己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对公证检验的结果根本不予认可,购买国产棉花时还是完全以自己企业检验的结果进行结算,这种现象对我国推行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对此也是怨声载道,认为既然棉纺企业都不认可公证检验的结果,那么再继续按照有关要求推行仪器化公证检验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了,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内地部分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参与设备改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新体制棉花的送检率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1.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棉纺企业的开展宣传工作,主要针对大中型棉纺企业和主要的小型企业,宣传棉花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工作,提高国产棉花质量对棉纺企业带来的利益,使广大棉纺企业真正理解支持棉花质量监督工作,并积极参与对现有棉花质量问题的整顿治理,形成全行业齐抓共管棉花质量的良好氛围。
2.引导棉纺企业积极参与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以更好的推动新体制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从目前情况看,棉纺企业对新体制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结果并非没有需求,而是还没有真正认识和接受。这一点从近几年部分大中型棉纺企业自行采购HVI设备在采购环节开展仪器化检验的数量不断增加,和购买使用美国计算机配面系统(EFS)的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这两方面的事实就足以说明。因此,笔者认为,一是要针对棉纺企业认真开展HVI仪器化检验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大多数棉纺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正确认识并熟练使用仪器化检验结果组织生产;二是加快针对国产新体制棉花的计算机配棉系统的研制工作,将仪器化检验结果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使棉纺企业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三是加快棉花专业仓储库的建设,为棉纺企业采购使用新体制棉花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导企业正确选择使用适合自己企业生产需求的棉花。
3、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棉纺生产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改善产业结构,优化棉花市场环境,对改善我国纺织企业棉花需求现状,为棉花质量监督工作和公证检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推进我国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