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州,有一门被称为“东方艺术瑰宝”的绝技,这门绝技是一种用针和线,通过人的智慧技巧、质材工艺表达出来的特有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涵盖着台州的文化底蕴和台州人的艺术审美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也正成为当地的标杆力量。
这种“语言”就叫台州刺绣。在现代,台绣曾经有过短暂的低潮,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的及时保护,现在不仅有一个专门的刺绣艺术馆,而且精明的台州人还把台绣做成了品牌——制作成时尚而又传统的服饰、包包,哪怕一件普通的绣衣,售价上千元,却依然有不少人追捧。
近百年的创造和传承 让台绣成了“东方瑰宝”
台绣的第三代传承人林霞,穿着台绣服装出现在记者面前时,有种说不出的味道,有点潮,但又不失传统民族风。
老人们说,刺绣能够扎根台州,除了人本性爱美之外,与当地传统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台绣发源地椒江是一个百姓生活富足的鱼米之乡。早时,每个妇女都要穿绣花衣裙,家家户户都要绣花枕袋、床围、帐拦。这些生活用品必须自己制作,因此,在农村形成了刺绣和纺织的氛围。能描善绣者更是受到了当地人的尊敬,特别是青年男子的爱慕,所以,农村女子一般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绣花,由此造就了大批产业工人。
经过几十万绣花女工近百年来的创造和传承,台州刺绣工艺也从原来的刁、包、绕发展到抽、拉、镶、贴等200多种工针,并逐步形成了本地的独特风格:图案秀丽、花形多姿、针法活泼、绣工精细。
1964年,第一代传人台州绣衣厂已故老艺人应大玉,开创了全雕绣衣之先。全雕绣衣,就是把花形外的布底像剪纸一样镂空,使图案剔透玲珑,显得甚是奇异,所以才有了“东方瑰宝”之称。
作为台绣的第二代传人,毕业于浙江美院附中的陈克不负厚望,在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将台绣这一民间艺术推向多样化。他于1986年设计的全雕叠袖旗袍获国际金奖;1990年创新开发彩绘绣全雕绣衣;1997年,陈克被授予“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我在美院里学的是绘画,尤其喜欢水彩画,这都是我后来发明彩绘绣的创意源头。以前的彩绘都是在布上绘,大都用国画技艺,而台绣的彩绘绣是在线上绘,用的是水彩画中的湿画法技巧,我想通过彩绘来弥补台州习惯单色绣而不擅长多色绣的缺陷。”陈克说。
传统又不失时尚 台绣走出自创品牌之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台州绣衣行业面临了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台州刺绣的存附基础——各地的绣衣企业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纷纷破产倒闭。
林霞1992年离开了台州制衣厂,自己开服装公司,专门做外贸。后来,台州制衣厂倒闭。林霞借钱,把台州制衣厂的样品库与资料买下来,她希望有一天能重操旧业。这几年,林霞在绣衣设计上不仅有美术造型基础和雕平绣图案设计的能力,还兼有服装款式设计的技艺,很快成为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杰出青年和新长征突击手。
1998年的金融危机,让公司原有的业务全部断了。林霞这才下决心要干老本行,2000年她和搭档王为民注册“台绣”商标,林霞任首席设计师,亲率设计团队授徒传艺。
“台绣的工艺好,加上绣工工资低,丝绸价格也低,老外很喜欢,中间商觉得有利可图,造就了台州的生产基地的诞生。但是后来台绣行业发展遇到瓶颈,因为其他产业的加工费高过于绣花,愿意绣花的人越来越少。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台州绣衣长期为他人做嫁衣,没有自已的品牌,任中间商左右摆弄,造成无序竞争而自伤。”林霞认为,现有的民营企业没有创新和开发能力,啃老本使得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经典工艺创新产品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使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传统台绣与时尚服装,这样的结合独一无二,既有技术含量,又不失时尚,还卖得起价钱。”林霞说。
林霞独特的设计,加上王为民的生意头脑,销路很快就打开了,现在全国几百个城市都有台绣产品,今年的零售额高达4000万。现在欧洲的一些商家也开始找上门来,要跟他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