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当我们决定最后一期的年终盘点主题定为“得失”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充满压力的。就在各大媒体纷纷欢天喜地地颁发各种名目的“十大”年度“奥斯卡”奖的时候,我们却还要颁发“金酸莓”奖(金酸莓奖是模仿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每年都抢先在奥斯卡颁奖之前揭晓,藉以向备受传媒批评的劣片致敬),这的确充满挑战,我们不但是在挑战自己的评价体系,我们还是在挑战整个产业的承受能力。
最近读《反经》才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甚至懂生意经的商人,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一本是从正面讲谋略的《资治通鉴》,一本是从反面讲谋略的《反经》。实际上,就从事领导工作的人来说,《反经》在某种意义上比《资治通鉴》更具实用价值。
而在2010年发生的那些典型事件中,其实都是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因而,与其孤立地树立正面的典型,不如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中国服装产业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展会:上半年一展独大 下半年诸侯割据
中国服装领域每年上半年的展会向来不是很多,除了3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外,就很少有大型的展会和展示活动了。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个地方展会愿意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跟北京的CHIC争抢人气,那简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们不但不争抢,还努力不错过这个3月进京的机会,不但自己来,甚至还组团来,大有把客场变成主场之意。当然也有例外,那个例外就是上海,上海从来都是这样,无论它的展会办得是好是坏,谁都无法否认它的时尚地位和影响力,只有它能够和北京叫板,尤其是今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让上海赚足了人气和眼球。
到了每年的下半年,局面就变得热闹起来,各地展会风起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有几个展会时常撞车。下半年办得比较好的展会要首属深圳服交会了,那里的商业气候和创造力实在让其他区域羡慕,深圳似乎天生就具有把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血统,在那里你能够感觉到浓厚的香港时尚气息还有敢为天下先的特区性格。剩下的几个有名展会就不那么容易排序了,在有些展会,你会发现,地方政府在管理和控制展会内容上所起到的作用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结果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双方的力量在这些年中都得到了增强,但是,显然,这种有着很强烈的地方政府功绩色彩的展会在中国服装产业格局的有效分配上越来越不受欢迎了,中国服装产业转移的新布局往往受到强大的地方既定秩序的过度影响。几乎每一个区域展会都想办成综合型展会,如果能够在展会的前头再加上“中国国际”的头衔就更好了,甚至在某一个地方展会的新闻稿中还有“时装之都”的称号,这个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找各种专家学者论证了多年希望冠在自己头上的称呼,他们却怎么看怎么像是为自己所在城市量身定做的。
国际惯例,一个优秀的服装展会应该按照服装的订货季分为春夏和秋冬两季的,而轰轰烈烈办了十几年的CHIC博览会却怎么也办不出一年两季的规模,这可能也和下半年激烈的展会经济竞争格局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下半年的诸侯割据的局面总有一天要被一个权威展会所取代或者整合,那个展会在上海、北京、还是深圳?还要视中国时装产业的未来格局而定。
风格:做别人还是做自己?
2010年有一个时装设计师被各大电视媒体热捧,她就是郭培。经常会有一些非服装专业媒体的同行向我求证郭培在服装圈的影响力,因为,他们甚至认为郭培是中国高级时装设计第一人。记者不禁想起一个很有名的命题:中国时装设计师圈内有名圈外无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读让产业和消费之间隔了一堵墙。我给同行们的答案是:就像中国有很多国学大师,而中国的普通观众知道最多的却是于丹一样,郭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于丹,无论在整个国学领域大家如何评价于丹,于丹毕竟作为代表向大众普及了国学。
只是稍显纠结的是:2010年电视媒体上的郭培和2009年媒体上的郭培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2010年郭培是中国高级时装定制的代言人,2009年郭培却是“抄袭门”主角,被称为“郭抄抄”,据说该名字的主要来源是因为客户给郭培的命题作文:制作国际大牌款。当然是郭培为客户推荐的国际大牌款还是客户自己带着图片来找郭培,我们无法考证,但是,堂堂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身着国际大牌仿款在重要的节目上向世界展示,的确是一件很露怯的事情。
2010年还有另一位时装设计师引人注目,或者说她近10年来都一直引人注目,她就是马可。2010年11月25日,我们刚刚报道完由马可领衔的“例外”在江苏省宁波市所做的一场2011春夏服装展示会,就有设计师来电索要现场图片,当被问到:“要这些图片干什么?”时,那名设计师并不掩饰他的用意:他说商场的经理向他推荐例外的服装卖得好,如果要想做原创设计师品牌,最好借鉴一下马可的款式。而记者在最近采访一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时候,当问到她最欣赏的设计师时:她脱口而出,外国最想做阿玛尼,中国最欣赏马可。马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风格设计师的无冕之王。马可的风格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的确可圈可点,但是中国时装领域有一个怪圈就是:某一种领衔现象的过度跟风,就像白领领衔时,所有跟风品牌言必称男生服务一样;就像张肇达领衔时,所有大赛金奖作品都能看到张肇达的影子一样。
不管怎样,中国服装设计师和品牌到了做自己的时候了,今后,压抑创造力的企业再也无法与推崇创造力的企业一较高下了。
技术:在发明和产生影响之间要走多远?
与风格密不可分的另一项时尚神秘指标就是技术。随着20世纪的结束,技术在中国时尚领域似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待遇,人们开始研究核心技术对于一个时尚品牌的作用。
服装产业的产业链很长,长镜头可以从棉花生长的地方一直拉伸到百货公司装修精美的店面,可以从满是沧桑的棉农的脸拉伸到时尚杂志上国际名模舒展的曲线。其中,服装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来到我们面前?从棉花到棉线到棉布到服装,时尚几乎经过每一道产业链都要经历一次技术的打磨。但是,时尚界从来更愿意相信有一双神奇的手在操纵着某种技术的成功,而那双手在终端的比例远远大于在上游的比例。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两个案例就是如意集团的如意纺和雅戈尔集团的汉麻。“如意纺”是一项颠覆传统纺织技术理论的新型嵌入式纺纱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在纺纱的理论、纱线构造、工艺以及后道工序上均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尽管如意集团一直努力地做着向下游服装品牌延伸的工作,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意集团还是中国面料领域的领衔企业,一项上游领域的新技术,最重点的战略是通过与下游品牌服装企业的合作,人们一致认为,2010年如意集团应该和服装企业共同探讨着力推进如意纺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事实证明,很多技术创新,在发明和产生影响之间可能会相隔很长时间。有时,我们欠缺的并不是对于新技术的创造能力,而是让一项新技术走向终端的能力。
相比较而言,在纺织的大产业链上,雅戈尔正好站在了终端。而雅戈尔集团的汉麻就是一个很好地利用了下游通路与影响力的案例。
2010年1月8日,雅戈尔全球首家汉麻世家生活馆在宁波开业,历时4年,投资近3亿元,利用完整产业链,雅戈尔与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一攻克汉麻纤维产业化进程中的难题,终于将“天然纤维之王”搬到汉麻生活馆,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纤维资源的汉麻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而在3月份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雅戈尔的汉麻展厅也让人们流连忘返,当然这里面除了人们对于高科技的兴趣以外,雅戈尔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对于展馆行进路线的迂回设计也留住了很多人,下游的游戏规则有时是上游无法想象的。
只有当一项技术形成、得到改进并正好符合公众的现有需求时,它才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