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发布了澄清声明,称并非关闭500-600家门店,而是进行分销体系整合,但这似乎并没有为投资者挽回多少信心。此前,包括南都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称,由于2011年订单下滑,李宁欲大规模关闭门店,李宁公司则在27日晚间发布公告予以否认。
回望自12月20日李宁股价暴跌15.86%以来,美国资本和摩根大通合共减持李宁股票约3400万股,合计套现近6亿港元。至南都记者发稿为止,李宁股价仍未脱离下滑轨道,市值继续缩水。
李宁澄清:整合非关店
“这和关闭店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整合低效率分销商是通过让更有效率及比较大的经销商或想进一步发展的分销商对低效率分销商的店铺进行收购。”27日晚间,李宁通过一则澄清公告,急忙将自己明年的动作与“闭店”划清了界线。称公司正进行分销体系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整合约500-600个低效率的分销商,实现分销商总数的精简。
李宁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李宁有129个经销商和2000个分销商。与其说是分销商,倒不如说是“店主”,因为其中超过1700个分销商仅经营一家店。对于不断发展中的李宁来说,进一步掌控渠道尤为重要,因此这样的解释也显得说得过去。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调自己并没有准备大规模关店,李宁公司新闻发言人称,公司今年7900家门店的数量目标不变。
不过这并没有成为二级市场的强心针。澄清公告发布后,仍有机构陆续下调评级,例如德银将李宁H股目标价下调了40%至14.68港元,投资评级则由“持有”调至“沽售”。纵览机构对李宁的评级,几乎都没有“好脸色”。瑞银、高盛、汇丰证券的评级都是“中性”,美银美林则从“买入”降至了“中性”。
大半年前的李宁还沉浸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超越阿迪达斯的喜悦中,半年后却遭到了券商们的一致“唱衰”。
摩根大通边唱空边出货
据中国香港联交所披露的公开信息,短短几个交易日内,两家机构大幅减持了李宁H股股份,成为李宁市值大幅缩水的导火索12月20日,摩根大通以每股18.24港元的价格,减持1288.3万股;21日,又以每股17.07港元减持977.4万股;22日,再以均价17.31港元减持1069.9万股,三次减持合共3335.6万股。再加上美国资本集团(TCG C)本月22日以每股17.26港元抛售了65.1万股,两家机构共套现5.98亿港元。
除了大规模减持外,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大通数月来对李宁的分析和评级调整,内容主要围绕今年7月李宁换标及其“后遗症”。
今年9月,摩根大通先是在场内增持了李宁170万股。随后发表研究报告,称李宁公布的“2011年度首季品牌产品订货会”虽然订单额按年上涨12%,但处于该行预期的下限水平,亦逊于李宁全年17%的销售目标增长,给予了李宁“中性”评级,原因是李宁重整品牌会令销售、订单增长放缓,及短期令市占率下降。但当时摩根大通仍认为李宁未来两年藉新商标取代旧商标后,仍可维持内地的领导地位。
然而,就在12月20日,摩根大通第一次减持当天,其对李宁新品牌的“孵化”开始显得不太有耐心了。报告称,李宁2011年第二季度虽然订单价值以零售价计按年持平,但于批发层面按年跌6%,差异是由于折扣由50%调整至53%.服装和鞋类零售平均销售价格均取得超过8%的增长,订货量跌7%-8%,并认为李宁7月起重建品牌,大部分问题已逐步显现出来。“说见复苏为时尚早”,摩根大通报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