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2010年前两个季度的“直升”牛市、三季度大落大起的“V型”曲线,四季度纺织纱线及织物市场显现“倒V字”行情,全年价格起伏惊险万状,纯棉利润神话如过眼云烟。
如果说三季度遭受的是“冰与火”的考验,那么四季度的际遇则是“火与冰”的磨砺。由于没有涨停和跌停的约束,价格变化比股市还要疯狂。11月成为价格涨落分水岭:前半季度产品畅销,主要产品价格同比涨幅40%以上,环比涨幅超过20%;紧接着行情发生根本性逆转,自11月中旬开始,多数纺织企业出货不畅、库存增加、产品价格一落千丈,资金周转出现较大困难。
织物及面料企业尽管接收到原料止涨信号,但顺势上浮的产品价格短时间内不会轻易下调,未来还能享受一段不菲的赢利期。以价格为轴心,因需求变化带来的产量增减、利润缩放一目了然。
2010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生产布604.38亿米,同比增长19.14%,比1~8月的增幅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棉布、棉混纺布和化纤布产量分别为354.14亿米、93.93亿米和156.31亿米,同比增长22.70%、15.60%和13.78%,分别比1~8月的增幅提高1.82、1.46和1.66个百分点。
棉、化纤纺织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76.00亿元,同比增长66.31%;实现毛利率10.96%,同比提高0.7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率5.05%,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
纱线产量变化直观显现了棉花的中枢作用。2010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生产纱2485.5万吨,同比增长14.79%,比1~8月的增幅回落1.44个百分点。其中,棉纱1891.98万吨,同比增长13.18%,比1~8月的增幅回落2.07个百分点;棉混纺纱249.49万吨,同比增长14.72%,比1~8月的增幅提升1.24个百分点;化学纤维纱343.72万吨,同比增长24.50%,与1~8月的增幅基本持平。
前期价格暴涨使纱线销量受到影响,产品库存增加,因而在11月出现一波减停产现象。棉纱产量增幅降低和棉混纺纱增幅提高的迥异,则体现出产品结构的思路转换。特别是四季度以后,棉花价格屡创新高,纺纱企业转而采用涤纶等价格较低的“非棉”纤维来缓解成本。另一方面,棉纱价格在成本因素下不断上涨,下游织厂却因产品价格跟涨困难,不得不采购价格相对较低的棉混纺纱来生产布料。
而终端企业对于中间产品的买单前景却不敢乐观。或许服装产品的时尚灵敏度和文化诉求还能勉强冲淡消费者对面料成分的挑剔,而更加注重环保和舒适性的家纺产品,势必面临艰难的抉择。
“非棉”的既得利益摆在面前。未知的是,好日子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