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需求黄金时代悄然落幕,中国出口引擎调整不期而至。如何巩固加工贸易的既得优势,能否扩充重要资源和技术进口?怎样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的同时,避免“走出去”陷阱?
加入世贸组织(WTO)十年,检讨中国外贸得失,正逐渐升温为2011年度话题。
这是一个充满“双重吊诡”色彩的故事。曾经预言中国难以抵挡全球化冲击而终不免崩溃的论者,如今怀着错愕欣羡的心情,重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的体量,分析它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震憾;而尽享十年全球化红利的中国人,面对节节攀升的“双顺差”,在经历了最初狂喜和自得之后,也尝到了高成本引入资本和低收益输出资本的酸楚。
中国的外贸转型时刻已然来临。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中国内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张力,令转型成为经贸领域念兹在兹的首要议题。更平衡的贸易也正从数年前的一个远景话题,转换成迫在眉睫的改革使命。
围绕此目标,“增进口”“减顺差”“走出去”等举措正次第落实。然而我们更需警惕新一轮矫枉过正:“增进口”并非“大手大脚”采购,“减顺差”不必然要“压出口”,“走出去”不是为了“捡洋落”,更非要把“摊大饼”铺张到全世界。
冷静分析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工贸易仍有利润空间,“腾笼换鸟”还需从长计议;“微笑曲线”的攀升亦非朝夕之功,不妨代工贴牌与自创品牌齐头并进。达致更平衡的贸易应是一个长期自然的过程,而非以新的扭曲代替旧有的扭曲。
实现更平衡的贸易,亦离不开全球化的深化。如WTO总干事拉米所言,全球化可能放缓,但不会停止。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比较优势,除却全球贸易和投资舞台将无从呈现;中国拉动内需的真正实现,更无法仅靠中国本身来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离不开全球性资源与市场的合理配置。
就像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我们所要做的,是要以十年前那样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真正做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唯如此,我们可以继续下一个更趋全球化的十年,分享更平衡贸易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