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行间货币互换,到逐步铺开的跨境结算试点,乃至金融市场投资,人民币透过多种管道加速出海
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人民币跨境出海,由点及面迅速铺开。
日前,商务部等相关部委决定,将贸易结算试点领域的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容百余倍至6.7万家,进一步做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随后,央行发出新年1号文件,允许境内机构用人民币直接投资境外项目和企业。
从央行间货币互换,到逐步铺开的跨境结算试点,乃至金融市场投资,人民币透过多种管道,加速出海。
开放直接投资
央行1月13日对外公布的2011年1号文件,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进至更高的层面。
该文件名为《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这份文件规定,境内非金融企业在设立、并购、参股境外企业和项目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资金。境内机构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核准时,明确拟用人民币投资金额,并向当地外管局递交申请材料后,就可以在银行汇出人民币。
“没想到跨境投资的试点会这么快全面推开。” 摩根大通资金管理部总监兼上海分行副行长许晟表示,1号文件将这项业务常态化,审批方式也很明确地写出来,下一阶段会有很多企业关注这件事。今后企业走出去时,就会考虑用人民币还是外币更划算。
摩根大通是第一美元清算银行,与央行上海总部的人民币跨境工作组一直“沟通密切”,多次交流海外客户和市场对人民币业务的看法。在摩根大通看来,中国央行对此项试点推动力度相当大,非常关注海外市场的拓展。
参与试点的银行人士透露,开放直接投资也是市场必然趋势。从2009年7月启动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后,几大国有银行陆续开展境外人民币项目融资试点。2010年下半年,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开始个案试点,6月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中,中石油就获准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银行也陆续提供相关投融资服务。
人民币跨境投资规模也逐月激增。根据央行统计,2010年8月底规模约60亿元,到11月底超过500亿元,12月底累计超过700亿元。
正在操作项目的一位国有银行人士预计,未来几年此类业务都会保持快速发展。由于跨境投资项目动辄几十亿元,交易复杂,涉及多家主管部门审批,银行积极储备项目时非常注意保密,规模尚难预测。但是跨境投资项目动辄几十亿元,总规模会增长较快。
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海外收购占比40%。
“十二五”规划中,不少行业和企业将“走出去”纳入发展重点。由于资本项下输出的人民币具有规模较大、主动性较强的特点,央行人士估计,这可以推动几千亿美元的人民币投资走出去。
这也给大型跨国公司一个利用境内人民币的机会,摩根大通许晟认为。此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分红盈利,只能够以年度分红的形式搬出去,现在可以用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这会推动他们把区域总部设在中国,用活人民币资金,降低投资中的汇率风险。
FDI通道
一直备受关注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也进入了个案试点阶段。
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目前已经有一些个案试点,总金额不大。典型的案例是麦当劳的发债注资组合。
2010年8月,境外法人麦当劳在香港发行2亿元人民币债券,期限为三年。此后,麦当劳获得外管局等相关部门的批准,以外债、母公司贷款的形式,注入其在广州注册的一家法人子公司。
央行人士透露,央行已经在调研总结前期个案试点经验,拟定FDI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政策,有望征求意见后推出。
虽然这两项试点,只是在保持原有审批环节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由使用结算货币的灵活度,并不能等同于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但此举将人民币结算范围,从经常项下扩大至资本项下,仍被业界看做阶段性举措。
对于央行先开放对外直接投资试点而不是对内直接投资试点的做法,许晟认为,这体现了现阶段管理层对于“热钱”流入和国内资本流动性过剩的担忧。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是防流动性过剩、防热钱流入、防通货膨胀,所以人民币出境投资的政策会更快出来。1号文件对内可以舒缓流动性过剩压力,对外形成海外人民币存量,也会间接推动和扩大贸易项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活动。” 许晟分析,如果同时开放人民币对内直接投资,会有相当多的企业参与。
对这些企业来说,鉴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现阶段购买人民币再投资于国内市场,会节省其投资成本。
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亦是现阶段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的重要挑战。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表示,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且升值预期明显的背景下,境外大多数企业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对于人民币贷款的需求不大。而且,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欧美银行流动性充沛,美元等外币资金利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与人民币贷款利率相比具有价格优势,对客户有更强的吸引力。
此外,使用货币互换协议项下人民币资金锁定汇率的机制,目前仍在研究探讨阶段,汇率锁定问题尚未得到实质性解决,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潜在的客户需求。
出口再发力
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领域,也迎来第二次大扩容。
2010年12月,央行、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审定并公布了新一批的出口试点企业名单,将原来上海、广东、深圳的365家增加至北京、天津等16个省市的6.7万余家。这些出口企业可以利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有效规避外币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业内认为此类业务规模将有一定突破。
这一规模远超过最初预计。央行高层人士透露,2010年提出扩大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后,各地反响都很大,很多省市很快要求参与,试点城市从5个扩大至20个,放开了对进口企业的审批,试点第一次大扩容。
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6月试点扩大之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底结算量近5100亿元,是2009年的160多倍。
而出口企业因为涉及退税等环节,仍需设置试点名单。各地上报的试点出口企业数量动辄以万计,热情远超出政策制定初期的想象。此后,六部委与地方协商名单,到2010年底才最终敲定6.7万家的规模,这一规模也近乎是此前预期的1.5倍。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认为,虽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速度很快,但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相比,规模仍然较小。2010年一至四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业务量占比分别只有0.52%、0.77%,1.37%和2.17%。
而且由于业务特性及政策时滞,进口在试点中居于主体地位,是人民币“走出去”的主要渠道。在中行境内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中,进口和出口业务量分别占比87%和13%。而大宗商品、大型机械设备进口被业内看做主要的业务增长点。
一名银行业人士表示,现在政策上的障碍扫除了,市场能不能做起来,要看境外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以及企业使用人民币能否得到实际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