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10年纺织工业产值、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行业赢利能力增势明显,但这并不能掩盖行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隐忧。“十二五”开局之际,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纺织工业急需寻找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2010年,刚刚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纺织服装产业,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纺织工业产值、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行业赢利能力增势明显。
来自近日召开的2010中国纺织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的消息,2010年纺织行业总产值为47650亿元,较2005年增长1.31倍;行业赢利能力增势明显,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5.44%、13.89%,较2005年分别提高1.91、4.72个百分点;全行业2010年实际完成投资额为4006亿元,较2005年增长1.51倍%。
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令行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隐忧,原有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际,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纺织工业急需寻找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中国纺织工业大进大出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消费品出口高增长的时代也将得以终结。”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认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从“成本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已经不可逆转。
“劳动力红利”逐渐式微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本导向”作为中国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就了“中国制造”的一路高歌猛进。如今,一系列数据又在印证“低成本时代”的渐行渐远并非空穴来风。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力成本普遍提升区间。2010年,10多个省区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纺织业劳动力的薪酬涨幅普遍在10%以上,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涨幅却高达20%-40%。
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为5.6万元,而纺织业的平均工资只有3.1万元,劳动力的单向转移带来的“用工荒”已不再是岁末年初的季节性偶发现象,2010年的“用工荒”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据估算,2010年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已达200万至300万人,而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缺工超过了1000万人。
随着用工成本不断提高和“用工荒”愈演愈烈,中国纺织业依靠劳动力红利支撑起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型升级。劳动力价格看涨必将成为常态。孙瑞哲认为,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提高劳动者收入。那么,劳动力价格上涨大势不可逆。
原料价格持续上涨
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一样,令纺织业纠结的还有原料价格的持续走高。2010年,纺织原辅材料成本同比上涨了近30%-80%。棉价创下了近15年以来的新高,突破2万元/吨,直逼3万元/吨大关。在棉花现货市场的催化下,2010年8月份以及前8个月郑商所棉花期货分别同比增长625%、1183%,居于各期货商品之首。
供求变化是2010年棉价上涨的基本原因。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的报告表明,由于纺织业对棉花原料需求增加,而棉花产量增长空间有限,这种产不足需的状况推涨了棉价。同时,棉花库存降低也是棉价上涨的有力推手。2009/2010年度世界棉花库存同比减少24%,结束了持续5年的高库存。中国棉花协会对国内114家仓储会员单位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8月底,商品棉周转库存总量为16.6万吨,环比减少23万吨,据此推算,全国商品棉周转库存总量约为20.5万吨,较7月减少25.1万吨。另外,投机资金从中兴风作浪,也加剧了棉价的“喜怒”无常。2010年9月21日,郑商所期棉1105主力合约成交量达到1588808手,创下历史新高;11月9日,1105主力合约成交量达到1694108手,再创历史新高。
由棉价引发的原辅料价格波动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疯狂棉价的“传染”下,化纤价格涨速迅猛。2010年9月,化纤各主要品种的价格均出现快速上扬态势,其中涤纶短纤连续数日每天上涨1000元/吨左右,涨幅几近翻番;另外,粘胶短纤每吨也涨了12000元,涨幅高达67%。伴随着化纤产品价格的整体上扬,纺织原料市场“涨”声一片,羊毛、茧丝、麻等原料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棉花之痛”注定还会持续。有消息称,2010/2011年度,中国的棉花缺口将再创新高,达到250万吨左右。对于纺织行业来说,低棉价的时代已经远去。供需基本面的失衡决定未来棉价很难走低,在棉价的影响下,整个纺织原料的价格都将在高位盘桓。但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1年宏观调控定下的基调,业界认为2011年的纺织原辅料价格不会出现2010年那样的大幅波动。“2010年原料涨价让掌握上游资源的企业赚得钵满盆满,但也给纺织业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快研发量大面广的棉纤维替代产品,从而填补原料缺口,平衡供需关系。”孙瑞哲说。
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自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环境会议”至2010年“落实责任你我同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活动的启动,低碳环保的口号在中国纺织业内已经不是仅仅的“纸上谈兵”。节水、节能、降耗、减排目前正在成为纺织行业任重道远的发展目标。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按可比价计算,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约40%;行业能耗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纺织工业增加值上升了101.18%,能耗上升了15.71%。与此同时,印染行业百米印染布生产新鲜水取水量也由4吨下降到2.5吨,累计减少37.5%。污染物控制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都得以较大程度的推广。
来自第一纺织网的报导显示,目前中国纺织工业总能耗占全国工业总能耗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占全国工业企业8.5%;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10%,其中80%为印染废水,平均回用率仅为10%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仍有许多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采用率较低,故此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到《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都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据介绍,《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提到的“50+110”工程,在50项关键技术的266个子项中,有50项节能环保项目。而在110项重点推广项目中,节能环保项目就有34项。可以说,节能减排贯穿了纺织业科技进步纲要的始终。
“现在对纺织产业来说,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怎么摆脱这种能源消耗型和污染型历史的帽子,走向绿色产业之路。”孙瑞哲此前表示,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不仅关系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对行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东升西进”步伐加快
长期以来,中国纺织工业一直保持着“东重西轻”的产业格局,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纺织产值占全国纺织产值的比重达到峰值,占比为88%。2010年,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内陆省份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企业投资活跃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消息,2010年1-11月,东部地区纺织投资额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比例为52.93%,较2005年下降了21.04个百分点。中、西部分别提升17.96、3.08个百分点。纺织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产业转移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业内人士一致认为,2010年纺织产业转移承载着企业市场行为和国家政策引导的双重重任,
为此发展势头迅猛。
业界权威人士指出,由于东部地区受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约束的加剧,纺织工业必须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原有的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产品,这是东部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西部纺织发展腾出一定空间。
“十二五”期间,中西部纺织经济所占比重将再度攀升,到“十二五”末有望占据纺织经济整体25%以上的份额。孙瑞哲认为,转移并不是现有制造能力的搬家,而是在转变发展方式指导思想下的转移。因此,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最终落脚点将放在完成产业升级上。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4.2%,较2010年预测值下降了0.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2.2%,较2010年预测值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11年,中国纺织产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这种“复杂性”对中国纺织的压力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在2011年因受“复杂性”的影响或将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稳步回升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首先,在行业投资上兼并重组的力度有可能加大,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其次,消费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保险的扩大以及收入倍增计划的提及,这一切都或可说明内销市场的前景更加看好。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恢复步伐的放缓与消费需求增速的减慢,有可能抑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长;另外,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加,也会削弱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甚至会造成部分订单的流失;与此同时,我国纺织行业目前还面临着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诸多要素成本的上涨压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预期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速将有所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