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统计局、商务部监测的数据已预示了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高企态势,央行8日晚宣布加息的举动更强化了这一预期。市场对1月份CPI再创新高的言论已甚嚣尘上。不过,从全年形势来看,分析人士普遍指出,受基数和食品价格可能回调的影响,今年的CPI或于一季度见顶,并出现拐点,全年将走出一个“前高后低”的曲线。
统计局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上、中、下三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普遍出现上涨。被监测的29种食品几乎全线上扬,部分产品的涨幅仅在一旬间就高达近30%。
商务部的监测反映出了同样的信息。记者注意到,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000061)价格在一月份连续4周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扬,并且蔬菜、肉类、粮食、食用油等品种几乎全部上涨。
此外,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1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0.0%,环比上涨6.2%;“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8%,环比上涨7.3%,食品价格在1月份涨幅明显。
在自然灾害和节日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物价持续走高,这使得在CPI统计中占比高达32%的食品将推动1月份CPI走高。
不仅占CPI比重较高的食品价格难以下调,非食品价格也将有可能继续攀高。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近期的通胀压力还在逐步由食品向非食品转移。兴业银行(601166)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1月非食品价格环比亦将维持在高位,“去年10月至12月,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均创1995年来历史同期新高。通过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的价格在节前都有显著提高。”
目前,机构普遍预测,1月CPI涨幅将超5%,甚至部分预测超6%。央行8日晚宣布于次日加息的举动似乎更强化了这一预期。
对于CPI全年走势,多数观点认为,今年的CPI将于一季度见顶。分析人士指出,后期CPI受翘尾因素影响日益减弱,我国“南冻北旱”的异常气候也将逐步得到缓解,这些都将有助于物价涨势的趋缓甚至回调,促使全年CPI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交行金研中心的报告也持同样观点。报告同时指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与资源品价格上行、国内流动性依旧宽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将推高通胀压力,但是产出缺口收缩、价格运行周期进入后段、货币政策稳中偏紧、人民币升值稍快、主要发达国家外需仍旧不足、资产价格稳定等物价下拉因素同时存在,通胀基本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