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率31.3%,这没有令外贸厂商对今年的形势作出太过乐观的判断。
昨日,作为我国外贸“开春第一展”的华交会开幕,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出口商后了解到,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已令企业感到明显压力。要实现更多的出口订单,不仅要仰仗外需的恢复及增长,“内部功力”也越来越关键。
原材料涨企业微利甚至无利运营
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特别是去年以来,涨势更为明显。商报记者昨日采访的出口商涉及多个行业、品类,无论是纺织服装业还是日用消费品领域,谈及原材料,势必都离不开一个“贵”字。
山东是藤、柳等天然素材编织品出口的传统省份,一家相关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商报记者,去年以来,由于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柳条的收购价格翻了一番,增幅高于编织手工费用,在要素成本中是上升最快的一项。
纺织服装业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反馈就更具体了。据“上海纺织”的一位秦姓工作人员介绍,棉和化纤材料实在是“涨得厉害”,棉的价格从2万元/吨提高到了4万元/吨,化纤也由14000元/吨提到了21000元/吨,最低的也要19000元/吨。
她介绍,考虑到要稳定客源,接到订单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原材料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出口商也不会贸然向客户提出加价要求,“即使只能保本,也是要做下来。”但企业不能长期在微利甚至无利状态下运营,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少企业做棉制品的,对新客户都已经不报价了。”言下之意,能不能接新订单,还得要看原材料走势。
劳动力贵低端订单企业遇招工荒
不仅是原材料在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令劳动密集型行业倍感压力。商报记者向一家生产基地位于江苏的服装企业了解到,这家厂商雇佣一名车间普工,在2008年时开出的工资约在1200-1800元,短短两年,同样工种的工资已涨到了2500-2600元的水平。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由于主力客户为欧洲中高端厂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企业还能负担起这份劳动力支出,可以在当地招到工人。但是同一区域内,一些做美国低端订单的企业开的工资较低,“已经招不到人了”。
这个说法并非危言耸听。2010年以来,“招工难”已经成为制约服装业发展的头号难题。
有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服装行业由于高度缺工,沿海地区整体开工率仅达70%,很多大企业由于用工缺口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将开工率下调至80%,同时加大了外包比重。即使在情况略好的北方省份,服装企业工人的流失率普遍在10%-20%。
主动转型凭产品竞争力打开市场
2011年上海市商务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到,从目前状况看,2011年要素成本上升依然较大,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可能持续上升。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也将加大企业的汇兑风险和竞争压力。由此可见,坐等要素价格的回调,并不是一家外贸企业做好业务的理想选择。
上海虹瑞服装有限公司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今年将为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提供开闭幕式服装。作为“生态服装专家”,他们最大的经营特色在于服装材质多采用了天然环保纤维,比如大豆(4437,24.00,0.54%)、竹、麻等等。该公司副总经理段生青告诉商报记者,2010年大豆混纺纤维涨了约50%,由此增加的成本自然不能全部转嫁到买家市场。除了厂家、出口商负担一部分,因为采购天然材质的多为中高端欧洲客户,且订单相对稳定,对方也会接受因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做出的适度调价。
相对于客户的优质化,产品的升级要更具谈判价值。在纺织服装展区,一家企业打出了“可回收”的大招牌。据介绍,其使用的纺织材料是从可乐瓶中提取纤维制成的“回料纱”,不仅有棉的质感,牢度也堪比化纤,做成餐布、床品、窗帘等很适合餐饮酒店等商用需求。
工作人员告诉商报记者,这种自行开发的专利产品因为使用了回收料,原材料成本要比纯棉低了30%,出口时就具有了竞争优势,而且作为环保产品,厂商还能享受到相应的出口优惠。相对于不少考虑“这个价格做不做得下来”的同行,这家企业凭借材料的环保及成本优势,明显轻松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