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外贸从去年年中开始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在汇率、原材料、劳动力、资金成本等多重压力下,“中国制造”的出口形势仍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在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第21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重质量、谋转型、促发展”成了中国外贸企业的共同之选。
中国外贸形势自去年年中开始出现恢复的迹象,今年1月份的进出口总额更是超出市场预期。东部和中部多个省市商务部门负责人透露,去年当地的进出口总额同比有较大幅度上升,不少省市的进出口总额超过2008年的高位。
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陈如昉在此次华交会的“华东九省市外贸形势座谈会”上介绍说,去年浙江出口总额为1805亿美元,增长35.7%。今年1月,进出口总额192.5亿美元,同比增45.5%,创下历史新高。“1月的进出口总额创下新高和企业加快生产速度、趁着春节前赶工出货有很大关系。”专家指出,除了春节前集中出货因素外,外需复苏超预期、出口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取得成效,是1月出口强劲增长的重要助力。
“我们的调查还显示,70%的企业判断今年形势依然向好,20%认为今年与去年持平,总体较为乐观。”陈如昉说。
尽管外需向暖,但在1日开幕的华交会上了解到,中国的外贸企业想要重现金融危机前的辉煌,还要应对原料成本上升、招工困难、汇率上行预期等压力。
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来势汹汹”,不少外贸企业不敢报价、不敢接单。“每吨棉纱的价格从去年初的4万元一路涨到今年年前5.8万元,当时还以为可以稳定在这个水平,谁料想,节后棉纱价格一下子就到6.8万-7万了。”上海嘉欣丝绸(002404)进出口有限公司经理孙玉萍说,“我们现在都不敢接单,棉纱的价格一天一变。”看不到价格拐点的孙玉萍,尽管参展了华交会,但对接单颇为犹疑。
沿海发达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就连人口大省山东也面临这一尴尬。山东省商务厅总经济师吕伟介绍说,据他们调查,参展华交会的山东企业有90%反映用工不足,劳工缺口在20%-30%。
尽管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远不如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大,但不少企业表示,现在行业生态已经非常脆弱,“利润空间几近微薄,经不起汇率再涨了”。
而随着央行几次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银根收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突出。山东省商务厅总经济师吕伟说,当地30%的外贸企业无法从银行贷款。
应对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重心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的道路。
中国6家进出口商会1日在华交会上发出共同倡议,号召全国外贸企业和外贸从业人员致力于优化外贸商品结构,提升外贸商品质量。这6家进出口商会共有会员企业近4万家,出口商品覆盖中国绝大部分出口产品类别。
在这份以《重质量、谋转型、促发展》为题的倡议书中,特别强调了提高外贸商品的质量和信誉、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杜绝伪劣产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等内容。
上海市商务委还在华交会开幕当日为上海市海外营销促进中心揭牌,鼓励和帮助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探索建立境外营销促进中心,强化与当地销售网络对接,做好设计和售后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品牌形象。
陈如昉认为,“倒逼机制”也将有效助力产能升级。“我们对1500家覆盖浙江60%的出口企业做了问卷调查,其中认为‘招工难’的企业占30%,‘非常困难’的企业占10%。面对节节上涨的成本和日渐加剧的竞争,不少外贸企业已经意识到,如果不及时转型,企业本身已经不适合在浙江发展了。”
此外,出口基地和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其加速产业集聚、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作用已经显现。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钟山表示,商务部将加快推动外贸行业转型升级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尽快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