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小伙儿最想娶的是棉纺厂的纱妞
【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
【描述】随着五家新建棉纺厂建成投产,郑州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纺织业对郑州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曾经达60%以上。
【编者按】
纺织城、商贸城、郑洛工业走廊、郑东新区、郑汴一体化、郑州都市区,26个字而已,凝聚的却是几代郑州人62年的摸索和探讨。
无所谓对与错,也无意研究得与失。身处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洪流中,谁敢自称裁判?
此时此刻,我们愿意向所有曾为郑州发展付出努力和青春的人报以掌声。并衷心祝愿郑州都市区建设早日给郑州人带来福祉。
上世纪80年代初,郑州纺织业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候,几大国棉厂的兴盛带动了整个郑州西郊经济的发展。虽然,当年棉纺厂的热闹繁华已成记忆,但在不少老郑州人的心中,那仍然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
●当年棉纺路何等繁华
很多老郑州谈起棉纺路都会感叹:当年的棉纺路多么繁华,有一段时期,能够成为一位棉纺厂工人是很多青年人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搞大建设,一般首选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河南原来的省会是开封,且不说交通不便,关键是紧临黄河,过去还是干旱、盐碱、风沙之地,不长庄稼,不适宜人居。考虑到这个情况,再加上陇海、京汉铁路经过郑州,国家就于1954年把河南的省会迁到了郑州。“一五”、“二五”时期,国家搞大建设,对郑州发展非常重要。当时,苏联给中国援助了165个项目,有9个项目放到了河南。9个项目中,洛阳8个,郑州有一个上街铝厂,所以,那时郑州就提出了建设铝工业城的概念。
但“二五”以后,全国开始布局轻工业,国家把布局到河南的项目都集中到郑州,郑州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一棉到六棉建在郑州,郑州成了和北京、西安等地齐名的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再加上河南是棉花生产大省,有丰富的资源,所以,郑州就提出了建设纺织城的目标。
棉纺厂多集中在棉纺路,很多老郑州谈起棉纺路都会感叹:当年的棉纺路多么繁华。
●骄傲的“纱妞”
“那时,郑州穿得最时髦的姑娘,是棉纺厂的;谈女朋友最漂亮的小伙子是棉纺厂的,郑州姑娘以能嫁给棉纺厂的工人为荣。”范桂莲说。
午后,暖阳。初春的太阳照在棉纺四厂的大门上,“国营郑州第四棉纺厂”几个大字金光闪闪。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大门屹立了几十年,虽然已经显得有些斑驳,却仍然在春风中向世人述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光。
范桂莲和其他几名老人坐在路边,享受着阵阵春风带来的暖意。
1958年,郑州市6个棉纺厂全都建成,郑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城。许多来自上海、无锡、山东等地的纺织技术骨干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郑州。今年81岁的范桂莲便是其中之一。“我是1953年作为纺织技师来到郑州的,没想到,这一来就是近60年。当时叫我来,我可高兴,因为解放了,穷人翻身了,要建设祖国,我马上就报名了。”她介绍道。
刚来时,四棉所在地的建设路周围还是庄稼地,十分荒凉,加上饮食习惯不同,一些从南方来的技术工人吃不消,有的又回到了上海,范桂莲说,当时她也想家,但没有回去:“我来时是自愿报名的,既然来了,再闹思想走,不光荣。”
1957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搬到了西郊,此后,郑州印染厂、第二砂轮厂、电缆厂等企业也纷纷在这里落户,昔日荒凉冷落的西郊逐渐变得繁华热闹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郑州纺织业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候,范桂莲说,拉货的大车就没有停过。
●10万纺织大军
浩浩荡荡的10万郑州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纺织业对郑州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曾经达60%以上。
郑州嵩岳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丁郑忠是个老纺织人,见证了郑州纺织业的辉煌与没落:1953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新中国在郑州建设的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郑州国棉一厂破土动工,郑州纺织城建设的序幕从此拉开。
1954年4月,规模比一厂大一倍的郑棉三厂开工建设,接着是第四、第五、第六棉纺织厂……短短5年时间,占地60万平方米的五大棉纺织厂相继建成。到了1959年,一个600万平方米的纺织工业区崛起于郑州西郊,总面积比原有郑州市区还要大。
20世纪60~80年代,郑州六大纺织厂并立、飞速发展,郑州市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
1991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在郑州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及郑州印染厂、郑州色织印染厂、郑州纺织实业公司8家紧密层企业和14家松散层企业的基础上成立河南嵩岳集团。
在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浩浩荡荡的10万郑州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那时,纺织业成为郑州市的第一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曾经达60%以上。
“纺织行业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人民币,是投资的30倍。当时有人形容郑州一个厂就至少为国家赚了18个棉纺厂。”丁郑忠说。
●期待辉煌
在停顿了几年后,郑州六大棉纺厂“四分天下”,各自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但是重现辉煌,也许还有待时日。
“但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体制下的棉纺厂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省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李秀明介绍,在失去了国家统一调配资金和生产任务的优惠条件后,这些棉纺厂步履维艰:资金匮乏、设备更新缓慢、生产效率低下,棉纺厂一步步走向衰落。
雪上加霜的是,地县级纺织厂在这个时期大量涌现,争夺市场。到了2000年初,6个棉纺厂几乎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此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2006年8月,香港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整体收购原河南嵩岳集团郑州豫丰纺织有限公司全部产权,后在新郑龙湖征地445亩,建设集棉纺针纺织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纺织企业。
原一棉、二棉在新郑龙湖重新投产,历经辉煌和落寞的郑州纺织业再次起航,接下来,根据锦艺的规划,六棉也将进驻龙湖;而在之前政府“纺织业握掌成拳”的规划下,2004年,三棉进驻须水镇郑州纺织工业园;四棉进了中牟白沙镇,目前各投资合作方已实际投资18亿元;五棉也在招商引资。至此,郑州六大棉纺厂“四分天下”,各自有了安身立命之处。
郑州纺织业的前景如何?
李秀明介绍,郑州市政府通过的“郑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令人振奋:到2015年,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还将建设龙湖、白沙、豫龙三大纺织服装面料生产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初,郑州纺织业发展到鼎盛时期,那时,纱厂工人是许多年轻人最理想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