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成了压在企业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制造"还有竞争力吗?海关总署10日最新公布数据的显示,1至2月中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中国制造"依旧生机勃勃。
今年以来,1月份和2月份的外贸数据均有违市场预期。其中,1月出口同比增长38%,进口增幅更是高达51%。相较之下,2月进出口明显下滑,出口仅上升了2.4%,当月还出现了少见的贸易逆差。
"无论是异常强劲的1月数据,还是低于预期的2月形势,都受到了春节时点的干扰而出现季节性’失真’,因此市场需要小心解读,"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向记者表示,"将1月和2月份的数据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外贸增长的真实势头。"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至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期增比28.3%,出口同比增长21.3%,进口同比增长36%。"市场不宜对2月份的数据反应过激或持悲观态度,因为从上述数据来看,中国外贸仍保持平稳增长,且进口需求强于出口,"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坦言。
3月以后,国际买家下单的高峰期逐渐到来。近日,日本高秀、美国XLNT公司等多家国际大买家发布2011年采购计划,涉及金额超过20亿美元。来自澳新银行的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预计,2月份出口走弱是短暂的,中国出口将在3月份出现快速反弹。
于近日闭幕的第21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也可看出,全球经济趋势好转正加快中国出口复苏力度,本届华交会出口总成交额较上届增长3.88%。受访外贸企业普遍表示,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正在增加,企业注意力正从新兴市场重新转回欧美市场,而欧美国家最新向好的经济数据正是欧美采购商加大订单的信心基础。
在外部有需求的同时,国内部分外贸企业担扰,面对生产成本的上行压力,出口商会否逐渐丧失在全球经济中的出口市场份额。
然而,来自国际大买家英国ZUTUX公司的采购代表王重赐的一席话让企业重拾信心。王重赐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不再只是提供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优质产品,采购商愿意将采购成本预算增加10%-20%来购买更好品质的产品。
采购商如此捧场,表明"中国制造"仍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安邦咨询研究员分析认为:首先,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大同小异,无论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如何疯狂,大多数企业都得付出相同的价格从市场上买入;其次,劳动力价格上涨也并非中国独有,在印度、越南等地工资上涨速度也较快;再者,新兴市场国家也普遍面临本币升值压力。
在新一轮的采购和价格谈判中,采购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全行业涨价,我国的竞争优势正逐渐凸显。多年跟踪中国市场的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称:"尽管中国低端消费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逐步触顶,但中国在许多高附加值产业(如机械及高科技领域)中的全球市场份额近些年持续扩张。"
世界银行研究发现,我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与韩国相当。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从市场配套设施建设,抑或生产成本,以及消费市场等多方面考量,中国制造业依然颇具竞争力。尽管有些发展中国家在成本方面显现局部优势,短期内还看不到有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够取代中国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