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重危机已过,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依稀开启。但对于危机的教训,我们却不能使之随时间而被淡忘。
在我们对银行家访谈的时候,问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请他们谈谈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认识和看法。从统计结果来看,激励机制错位和金融监管滞后仍然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分别是34%和30%)。而学术界对于全球经济不平衡较为一致的认识,在银行家的调查中仅是20%的比例。这一反差说明了,战斗在市场第一线的银行家们,关注的也是和市场最为贴近的现象和问题,即使学者专家们所提到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根源,只要激励机制合理,金融监管跟上,危机仍然是可避免的。
虽然,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目前正逐步走出泥潭,世界经济又回到了相对合理的增长轨道之上,但是,复苏的道路却并不一帆风顺,情况的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比如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债务危机重重,全球流动性泛滥引发通胀风险,国际合作且行且阻,以及地缘政治动荡难测等等,使得在我们访谈过程中的不少受访者都觉得,“很多事情现在都还看不清楚”,“政策的两难性表现的特别明显”,并且“危机后一系列后遗症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一丝动荡,一份脆弱”。
一、美国经济:高失业率中复苏
美国经济连续六个季度正增长
本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截至2010年末,危机源头的美国,已经实现连续6个季度的经济正增长。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也表示,2007年12月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已经于2009年6月结束,这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得最长的衰退。从美国各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看,美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扭转经济下滑势头,但在2010年上半年,曾有陷入二次衰退的迹象。随后,经济增长速度反升,至2010年第四季度,达3.2%。由此可见,复苏是一条不平坦的路。
复苏速度难达预期
虽然已经持续六个月的增长,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并未如当初大多数人预测的那般稳定与及时。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并没有超过大部分人的预期,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认为,复苏的速度要快于他们一年前的预期,而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的速度,要慢于他们一年之前做出的预期判断。
失业率成为最弱指标
在所有美国经济指标中,失业率成为复苏过程中表现最弱的指标,也是我们研究中的大多数访谈者之所以认为美国复苏并未超预期的主要原因。美国失业率从2008年初开始,随着危机逐步深入而逐步攀升,即使美国经济研究局宣称此次衰退在2009年中即告结束,但从那时起,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甚至一度冲高至超过10%的水平,到最新的2011年初,虽然相比高峰时略有下滑,但该指标仍然维持在9%。
高失业率中的复苏,成为美国近一年来经济特征的关键词,也给美国的监管和决策机构带来了政策措施制定的两难性,稍有考虑不周全,便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进出口恢复显著
从美国进出口的数据的看,出口已经超过了2008年初的水平,反弹的幅度较大,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进口的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则刚恢复到2008年初约95%的水平,相对滞后于出口。出口的强劲,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经济率先恢复,需求逐步从危机之中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股市与消费者信心指数企稳回升
截至2010年末,美国股票市场基本回升到危机前最高点的80%到90%的水平,要远远好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恢复至50%左右的水平。两个指数在2010年上半年,一度均呈现出上攻乏力、反转继续向下的态势,但随后又重返上升趋势之中。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重重
欧洲“猪五国”(PIIGS,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的债务危机,曾经一度是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中的最不稳定因素,也曾一度被认为是继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又一引爆源。但所幸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总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远不及美国,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对上述五国的经济依赖程度也很低,而且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整个欧元区,都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救援措施,使得重重的欧债危机并没有进一步恶化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并蔓延至全球。
从英国、法国及德国三个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这三个国家在2010年,均返回到正增长的轨道上来,并且增速逐季递增。其中,德国的恢复速度是最高的,超过了2008年初的水平。
三、全球贸易格局:
明显的V型反转
国际贸易是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传染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对尚未完全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和经济体。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从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第三季度,呈现出明显的V型反转。其中,亚洲新兴市场从危机深处反弹的速度最快、程度最强,并且出口和进口都已经超过了危机之前的水平。
四、世界经济不平衡:
尚难彻底解决
探究本次经济危机的根源,学术界、实业界以及政策研究制定机构,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世界经济的持续不平衡是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爆发后,不平衡的状况曾一度趋于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差国家,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顺差国家,逆差和顺差的规模占比世界总的GDP,从2006至2009年逐年减小。但是,进入到2010年,从数据来看,这一趋势并没有延续下去。前三季度,不平衡的比例呈现逐季上升的情况,美国逆差扩大,中国顺差扩大。因此,虽然学者、专家以及政策制定机构多方探讨呼吁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但离彻底解决尚需要更多的努力。
当银行家被问到如何看待世界经济不平衡这一问题时,24%的受访者认为这一问题目前非常严重;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6%)相对比较谨慎,认为在下结论之前,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仅有20%的受访者认为,不平衡问题被过分夸大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
不管从客观数据,还是从银行家们的主观感受来看,世界经济不平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一时间也曾引发各国之间的所谓贸易战、货币战,诸多由此导致的问题也难在短时间内很快彻底解决。
五、国际合作:道路曲折艰难
在我们前几年的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到国际合作在解决此次金融及全球经济危机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中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各国逐步从危机中复苏的阶段。因此,此阶段,各国复苏进程的速度和程度都将出现差异,在政策的制定上,更难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若仅仅从自己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势必会给其他国家造成更加困难的局面。
目前,更重要的现实的情况是,国际合作的道路却非常曲折艰难,直至美国QE2的出台,更加暴露出矛盾的焦点。
一位香港的银行家给我们分析到,“金融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各国都很紧张,当时担心会不会出现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各国纷纷出钱来支持金融机构,比如美国出了QE1。而在两年之后,各国都已各怀鬼胎,各自打算。澳洲、印度、中国都已经加息,而美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通过QE2继续推出更多资金,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比如欧元和日元的升值,使欧洲和日本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货币战、贸易战、保护主义等等都陆续出现,包括某些国家之间在政治上的纷争,有些其实是长久以来的矛盾,现在突然再次紧张,其实与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有关系。”
“现在已经到了不太合作的阶段了,我看不到国际间有很高的合作性,保护主义的心态高涨。所幸的是,此次美国QE2出台终于有了一些条款,希望把资金留在美国国内制造一些就业机会,而不是大量流到国外,因为美国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接近10%的高位。”
而中国内地的一位银行家,也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的QE2。
“美联储QE2的出台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向全球注水,时间巧妙——安排在中期选举之时;意图明显——企图政治经济兼修。”“美联储11月初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三种可能的结果——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害己,但肯定会扰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
上述银行家还详细分析了国际合作共同抵御危机、保护复苏的困难根源所在。
“一是复苏的二元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分化为两大阵营: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复苏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缩;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态势基本确立,面临通胀(预期)压力。复苏的二元性可能使QE2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后果。”
“二是美元的二元性。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这种二元性决定了美元的流动性与稳定性难以两全(即‘特里芬难题’)。美国本该履行双重责任,但却置他人于不顾,这既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内在矛盾,更助长了一种十分恶劣的国际金融文化。”
“在这种二元性背景下,QE2的三种后果实属必然,差别在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短期可能出现某些‘利己’的假象,中期则呈现‘损人不利己’的困境,长期看,必陷入‘损人害己’的泥潭。”
由此可见,在银行家们的眼中,国际合作在国家利益各自主导的体系下,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一系列“二元性”问题,将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
六、全球银行业复苏:
长路已现曙光
放眼全球银行业的复苏,在我们的访谈中,银行家们普遍持有一种长期的观点,有47%认为,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由此引发一轮较大的行业调整。同时,有44%的银行家的看法相对乐观一些,他们认为虽然目前全球银行业仍无法同危机之前相比,但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刺激政策的出台及发挥作用,前景已现乐观。另外,有9%的受访银行家仍然持有非常悲观的观点,认为全球银行业的低迷期将持续非常长。
总体看,结合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以及处在市场最敏感位置的银行家们的亲身感受,全球银行业复苏:长路已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