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日本地震和海啸所造成的破坏,无论对生命和财产而言,都是不可估量的。此时此刻,我们无法精确评估所造成的全部损失。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开始评估这次灾难对于亚洲其他国家及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所造成的潜在影响。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待这次灾难,日本(对全球经济)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了。毕竟,日本的产值在过去20多年里异常缓慢的增长趋势,使得日本对更广泛的世界经济的增量影响锐减。这场灾难可能会对汽车和信息技术产品的供应链造成较大影响,比如闪存驱动器,但是,这种状况只是暂时性的。
表面上来看,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无需担心。日本只占美国出口份额的5%,占中国出口份额的8%。假设最坏的结果发生,日本经济完全崩溃,这对美国和中国所造成的直接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对两个国家年增长率的影响不会超过零点几个百分点。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日本这次受灾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全球性影响
——主要是因为,日本业已虚弱的后泡沫经济在影响、塑造全球经济活动中,已经不再发挥重要作用了。
在G10(十国集团)发达经济体中,澳大利亚受日本的直接影响最大,因为它对日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19%。欧元区受到的影响则是最小的,因为该地区对日出口只占其总出口量的2%。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受到日本的影响最大,因为对日出口占两国总出口量的16%。韩国,作为东亚第三大经济体,则刚好相反,该国对日出口量只占其出口总量的6%。
但是,这种狭义的视角导致人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日本这次受灾并非发生在经济全盛时期。一度蓬勃发展的日本,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连续20年遭遇经济增长低于1%的境况。而更广泛的全球经济也是如此,世界经济也才刚刚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衰退中逐渐恢复起来。
除此之外,日本受灾并不是当下唯一影响经济的负面因素。大幅走高的油价和持续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也同样令人堪忧。即便这些因素各自的影响力并不足以成为俗话所说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但至少在这样的局势下,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也着实令人不安。
局势状况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在过去的两年里,全球股票市场的复苏令人欣慰,但全球经济仍然比较脆弱。市场似乎已经忘记,后泡沫时代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复苏过程将是缺乏活力的。经济以接近停顿的速度增长,缺少维持复苏所必需的周期动力。所以,相比其他任何情况,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更容易受到冲击,并且有可能再次爆发危机。
遗憾的是,另外还有一个情况使得全球受到的冲击变得更加棘手,那就是:在数次经济疲软之后,各国政府和央行已经用尽了他们一直依赖的传统调控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种当下主要的逆周期稳定工具。在主要的发达国家里,利率已降至接近零,超额的预算赤字已经变为常态。结果,诸如“量化宽松”等非传统、未经检验的新政策,被各国央行广泛采用。
一直以来,这种非常规的政策就被当作一个临时的解决办法。人们希望,政策环境可以很快回归到危机前的正常状态。但是,当冲击接连发生,退出策略只能一再被推迟。
给后泡沫经济体断奶,停止注入流动资金和赤字开支,实在很难实现,正如不可能把危重病人从生命抢救设备上抬开一样。在一个失业率高企的时代,政治压力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这就给人们带来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接二连三地受到冲击,各国央行已没有余地再降低利率。那么,我们就不难设想出一个无止境货币扩张的情景,而且这个情景会以悲剧告终。可怕的通胀结局突然变得非常有可能发生。
考虑到不断大幅走高的油价、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缺乏传统政策弹药,人们不能够低估全球经济增长再度出现滑坡的可能性。
不过上述这些冲击都不会减损经济反弹的能力。的确,日本会得到重建;而且,毫无疑问,重建将会使受灾的经济以某种方式得到恢复。类似的情况曾经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之后发生过,所以,这次也会一样。
但是,如同阪神大地震后的重建对于终结第一个“日本失落的十年”毫无作用一样,同样状况的发生也应该是在意料之中的。除却能够解决让许多人恢复正常生活这一当务之急,重建的好处仅在于能对日本受损的经济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
不过这仅仅是这次日本留给世界其他国家的众多教训当中的一个。事实上,日本经济近年来已经在应对困扰全球经济的许多更严重问题上处在领先位置。从资产泡沫、金融系统失效,到抑制货币和货币政策失误,在很多方面,日本都成为了未来的实验田。
但令人遗憾的是,世界各国没能从日本那里汲取经验教训。现在,世界很有可能会从中错过一个重要线索。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啸的意义,并不在于说明日本对更广泛的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低,而在于传达一个更意味深长的信息,那就是这些冲击将会如何把我们困在一个更局促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