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第一财经日报》在头版第六栏刊登了《国货价格“内外有别”》的文章。文章认为有两大原因导致国货价格内高外低,其一是国内的物流渠道成本高;其二是出口退税政策。
3月7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记者会中坦承,国人出国买国货的情况存在,商务部正研究打通出口转内销渠道。
出口退税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出口,增加外汇,吸引外资,促进就业。自1985年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已于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外汇储备也在2006年2月底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一项政策就像是一个药方。开始吃时,药效显著,长期吃下去的话,副作用就会显现。我国吃了出口退税这个药方20多年了,副作用有些骇人:
第一,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国外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影响很大,使得我国企业陷入被动格局。
第二,很多出口企业的主要利润竟然来自于出口退税,这表明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不足。没有生存压力,就没有动力去提高企业自身盈利能力以及产品竞争力。财政补贴影响了价格信号,让具有落后产能的企业在市场上生存,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有些企业会去钻政策空子来获取不当之利。以一个电子企业为例,电子元件出口可以享受13%~17%不等的出口退税,等于价格成本降低了13%~17%。而下游企业用更低的价格进口时,只要持有加工贸易手册,就不用另外缴纳进口关税和环节税,这其实影响了价格信号的资源配置功能。
第三,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需使得国内市场的潜力没有被正视。最近几年,经济学家一直在呼吁扩大内需,官方也逐渐认识到了扩大内需的必要性,但雷声大,雨点小。正如《第一财经日报》这篇文章说的,2009年4月1日,国家将纺织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从15%提高到16%。决策层习惯性地沿用先前的药方,当危机出现时,只是加大剂量而已,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来引导内需,减少对外的依赖。
第四,我国外汇占款的货币发行模式结合出口退税导致了通胀问题。出口退税鼓励出口,出口越多,外汇越多,外汇占款所增发的国内基础货币也就越多,再经由信贷系统的乘数效应,就会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鼓励出口和抑制通胀,在外汇占款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对悖论政策。由此导致的通胀问题是不能用简单的调整准备金率来获得彻底解决的,并且,今年的银行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新高,多高才是尽头呢?须知,高处不胜寒。
第五,我国与世界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咎于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也或多或少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失衡。经济失衡正如一个人内分泌紊乱或者发高烧,看起来代谢很旺盛,但那是不健康和不可持续的。国家在贸易顺差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今年2月份就出现了逆差,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字,还要看数字的背后,也就是进口和出口的产品结构。出口的是低端产品,进口的是高科技产品,利润额高低立现。
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抑制低端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并且,用节约下来的税款,用在国内物流渠道的基础建设上来,将外需引导转变为内需,有利于调结构,有利于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