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台老设备进行一系列技改后变成了2800台生产差别化氨纶的最新设备。在华海集团6000平方米的老厂房内,新安装调试完毕的2800台氨纶生产设备将于4月5日正式投入生产。华海氨纶此次技改项目不仅是一次零增地技改,还保留了三分之一的老配件,预计能增加50%的产能。
就在这6000平方米的厂房内,2003年投资3.5亿元购置的3000台氨纶生产设备去年仍在一线“劳作”。为保证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华海氨纶提前介入,谋划改进生产工艺。春节前,利用一般生产淡季和员工放假的空当,华海氨纶在半个月内拆除了3000台老设备。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华海氨纶宁愿放弃暂时经济效益,对老设备进行大换血。”浙江华海合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杜春树介绍,在原厂房内进行技改,保留了三分之一辅助设备,引进先进的纺丝工艺,氨纶纺丝甬道、计量泵等设备装置。
技改后,纺丝速度从每分钟450米提高到700米,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而且降低了成本。据了解,被淘汰的老式氨纶生产设备采用蒸汽加热,技改后,缩减成最新技术的2800台设备,全部改成导热油加热,不仅可以循环利用,而且能耗比利用蒸汽加热下降30%,据计算,生产一吨氨纶能耗成本便比原来节约5000元。
投入增加了,设备数量却缩减了,华海氨纶为何有如此勇气停产数月进行技改呢?
“一年一次技改,当年收回成本。”杜春树用华海经验自信地回答,锁定生产中高档氨纶这一目标,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大,但求在做强中做大,这是华海氨纶的技改“法宝”。可以说,此次投入1.5亿元的氨纶一期技改项目对于华海来说只能算是常规动作。
翻开华海氨纶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自2003年以来,企业先后投入21亿元技改资金,一年一次技改,大到超10亿元的技改大项目,小到节能减排、生产改良等细节性技改,而不少技改都坚持“不扩生产线、不扩地、扩产能”的原则。
“一说上项目,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铺新摊子,而忽视了对既有产品的换代升级,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杜春树说,新上项目,也可以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如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占领市场制高点,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改造也给华海氨纶这一传统产业企业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财富效应。2010年,华海氨纶产量已达1.85万吨,同比增加了一倍,年销售达到了20亿元。
革新才有未来
作为一家传统的氨纶生产企业,华海氨纶为何能跑得这么快?
记者尝试着总结为两个词:“理念”和“勇气”。前者是根植企业的革新意识,是企业学会“造血”的前提;后者是舍得放弃的魄力所在。华海氨纶就是在一次次舍得和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中得到提升。壮士敢断腕,技改带来的淘汰,获得的是新生力量与效益提升。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则是推动发展的支点。只有学会了“造血”的企业,才能像华海氨纶一样,在土地、资金等“先天不足”的环境中再生发展动力,零增地华美转型升级。华海氨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传统产业,更不能等待这样那样的“输血”,而应当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革新的“造血”,形成自己新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