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大赛的主题为“幸福感”,既是与国家倡导宏观经济“包容性增长”、关注民生幸福的一种内在呼应,也是设计师运用面料设计的创意语言,对个体幸福的细微捕捉。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感知各不相同。我相信,这个主题将激发面料设计师丰富多彩的灵感解读,令本届大赛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幸福暖意,值得大家的共同期待。
说到“幸福感”,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几个观点,共同来探寻面料产业与面料设计师的“幸福之道”。
首先,到底是什么在制约面料企业“幸福指数”的提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面料企业的创意设计能力无法与生产制造能力相匹配,面料的设计与研发无法做到“内外兼修”,制造能力与质量水平提高了,但在流行趋势的研究、应用与消费引导方面欠缺。
(2)面料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尤其对花样设计缺乏制度保护,造成自主创新动能不足,直接限制了面料企业对创意研发的投入。
(3)正是基于对面料创意设计能力的忽视,以及对创意设计能力的保护机制不健全,令面料设计人才相对于服装设计人才成为稀缺资源。若把“以人为本”的概念做一个另类解读,我们会发现,很多面料企业仍然把面料设计师视为损耗意义上的“成本”,而不是将其作为足以实现价值释放的“资本”。这种观念的错位,令面料的设计水平陷入了低效循环的怪圈。
如何才能使面料企业的“幸福感”节节攀升?我认为,必须确立以下几个观念:
(1)面料设计的“系统观”。
纺织服装产业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创新。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面料企业需要与原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下游服装品牌商建立高效、透明的供应链协作关系。我们发现,“幸福感指数”较高的面料企业,不仅具备坚实可靠的制造能力,同时还能够主动渗透到下游服装品牌商的成衣设计与开发阶段。这种协同开发模式,有效地避免了面料产品投向成衣市场过程中出现的效果变异,同时也加大了服装品牌商对面料企业的专业依赖度。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面料设计应改变孤立封闭的状态,主动形成与下游服装品牌之间的协同开发,形成产业链集成创新的系统思维。
(2)面料设计的“融合观”。
从以往面料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来看,跨界、融合的观念成为面料设计佳作的灵感导向。同样,产业发展也在不断地实现边界扩容,我们应该跳脱产业看产业,进行扎实的本土流行趋势研究,运用艺术的视角、利用新技术的杠杆、立足市场的语境,使得面料产业发展整合更多的外部优质资源,刷新传统的产业界面。
(3)面料设计的“责任观”。
“幸福感”首先来源于“安全感”,面料产业的安全感,一定是通过“质量”、“环保”、“绿色消费”等观念作为核心表达。在未来面料设计中,希望更多面料设计的创意人才将更多的智慧投入到有机棉、纤维循环利用等环保型面料的开发与应用中去,我相信,这些代表着未来消费方向的新型面料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需要面料创意的设计人才运用技术与时尚的双重思维,为更多的消费者创造安全、安心的“幸福感”。
中国面料品牌以及面料设计师对时尚话语权的追寻,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幸福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来说,是终级的价值目标,也是最强大的动力引擎;创意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幸福的痛快感受。须知“痛字当前,快字其中”,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我们才能获取无法或缺的幸福!
最后,我想说的是,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获取无法或缺的幸福,是中国纺织产业“十二五”发展的价值观、幸福观,是克服劳动要素成本上涨、破解国际贸易迷局、塑造不可替代品牌形象、获取可持续发展、迎接国内消费腾飞的驱动力,幸福必将伴随并属于为“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而努力的人们。